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方志等,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赓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巴蜀方志编纂的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就已经编纂有《巴郡图经》,而《华阳国志
悬泉简中最早的纪年为汉武帝元鼎六年,最晚的纪年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前后跨越218年。其内容大致涉及这218年及其前后若干年的历史史实,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社会以及边地风情、日常生活等。尤以邮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资料见长,是两汉丝绸之路的即时档案和原始记录。这批重要的出土简牍,是西北汉简资料库的重要组成部
本图集收集了历史上与成都相关的古旧地图,并按行政沿革、交通、水利、人文、民俗和城市地图几大类别进行重新整理,使之更系统化。图集在以往成都古旧地图图书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搜集了最新资料,采用了更先进的电脑处理技术,更方便读者了解成都的发展与变化。图集的每个类别均按照中国历史脉络进行编排,可以通过时间线来认识成都的变化与发展
本书是当代收藏家、古代陶瓷研究者腰骏驰的一部自述性陶瓷鉴赏作品。全书上中下三卷共二十七个章节,分别从“收藏”“传承”“鉴赏”三个角度切入,通过简明扼要的文字和大量实物照片对中国古代古陶瓷体系和演变过程做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并结合具体文物,深入解读古代陶瓷工艺流程、胎釉呈现以及各时期审美观念的转变,并穿插作者本人收藏生涯中
《知止斋日记》所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见于邸报、上谕、廷寄或奏阐,从与人交谈或往来书信中获得的信息。翁心存是清代道光、咸丰两朝名臣,日记除记述事实外,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主张。通过日记的只言片语,虽非系统论述,却是片段式真实史料,为清史研究之-手资料,当可征信,研清史者或可细细考究。翁心存是清代道光、咸丰两朝名臣,道咸两朝
王继香(1846-1905),字子献,号止轩,自号醉颠,别号醉盒,晚号愦翁,愁翁,又号越愁老人,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候补知府。王继香自幼异秉,曾经先后师从王赞元、周光祖、李慈铭、任塍、李品芳、俞樾等鸿儒硕学。王继香嗜写日记,长年不辍。身后留下多册日记手稿,现存的日记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本书收录地
本书汇编清工部藏清乾隆、光绪墨笔写本清代帝、后、妃陵寝营建修缮档案,凡11种。系统收录清努尔哈赤、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皇帝及叶赫那拉氏(努尔哈赤后)、慈禧、慈安等历代皇后、历代妃嫔、公主、阿哥、亲王等陵寝营建修缮档案。内容主要涉及盛京福陵、清东陵、清西陵皇陵选址、陵寝格局、建筑序列、例行
墓志,其上一般首先记载墓主的姓名、籍贯、家世谱系,再记其生平事迹、官职履历,并颂扬其政绩德行,最后记其卒亡时间、卒亡地点,以及葬地等重要信息,内容非常丰富,具有真实性和独特的价值,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字性实物资料。本书稿收录了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所藏的陈盛明辑《闽人墓志拓本集》四册,内容绝大多数涉及闽南人士,其中属于华侨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