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作为家族记载的家谱,曾在宗法制度、官僚铨选、婚姻制度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这使家谱脱离了其原始意义,而成为一种影响甚广、意义甚大的身份证明。通过家谱研究,为今后满足海内外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本。清刘坤一编。是书录同官之人官第、字号、籍贯、生年、履历,并录其曾祖、祖父、父、伯、叔、兄、弟、子、侄之名。书签题“光绪丁西年(二十三年)刊”,书名页题“光绪二十四年成成二月两江总督新宁刘坤一撰”,是其书开雕于光绪二十三年,完成于光绪二十四年。
7-10世纪的大约上万件藏文写本保存在敦煌藏经洞中,使大量的古代藏文文献得以保存。不过非常可惜的是,这些独一无二的藏文资料中的大部分于1907-1908年分别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劫往英国和法国。这些流失海外的古代藏文文献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理应得到整理保护。让流失海外将近一个世纪的敦煌古藏文文献,能够以整理出版形式回
敦煌藏经洞的古藏文文献,大约是被英国斯坦因(1905年)和法国伯希和(1908年)分别掠取了一半,其中很多重要文献分藏于两地。本书将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包括全部英藏敦煌藏文文献的图版。由英方提供全部黑白缩微胶卷,上海古籍出版社负责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图版的制作;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