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的论文集,精选了本学科论文二十余篇。本辑分为理论与实证两大部分,从文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医疗人类学等诸多角度阐释了当下人类学领域的重要议题。本书相关论述涉及学术前沿,史实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理论观点鲜明,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浙江宁波天童禅寺,坐落在太白山麓,有如弥勒之肚脐眼,迄今已有1710多年。历代皇帝五赐寺名、十封国师,为“五山十刹”之一、“禅宗四大禅林”之一,又是日本曹洞宗之祖庭。182代住持,均系高僧大德,其中正觉首创“默照禅”,圆悟功在重兴,八指头陀以死殉教
本书“反思”部分以追溯西方和中国比较神话学的发生为基点,系统总结新时期以来比较神话学研究总体情况,从而探究作为交叉学科的“比较神话学”是如何、为何在中国发展起来;“创新开拓部分”围绕中国比较神话学从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学术范式,能否以及如何在
本书通过对海外华人宗教文书个案的系统深入解读,探讨海外华人文化传承的具体机制问题。书中在系统梳理1947年至1966年二十年间的德教紫系文献的基础上,从“仪式专家·仪式·文献”三位一体的系统角度,全面考察新马华人教派德教紫系由创立、建构到传播、演化的过程,进而着重分析
本书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对西藏7地(市)和重点县宗教事务管理部门、主要寺院进行了实地田野调研,同时走访了曾经和现在正从事宗教事务管理的人员,掌握了较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本书通过深入研究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佛教寺院事务管理情况,系统调研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西藏佛教寺院事务管理的建设、发展及其演变历
太平天国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以宗教起事,以宗教行军理政,因而太平天国的宗教对于太平天国研究非常重要。本书即是学界少数几部对太平天国宗教进行研究的专著。
《解读推背图(修订版述而作)(精)》是作者根据流传下来的通行本《推背图》,结合帛书和通行本《周易》,用易学的六爻易术筮法理论解读破译出的演绎作品,是一部集学术与通俗于一体的演绎读本。本书从学术角度阐述了《推背图》如同《周易》以及它的标识——太极图一样,是由阴阳两个部分构成的,阴的一部分由符号、卦象、易术理论组成,阳的那
庐山慧远教团是指东晋时期以慧远为中心,在庐山建立的一个佛教修行团体。慧远教团时期,是中国佛教由都市佛教向山林佛教转型的时期。庐山教团在中国佛教山林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庐山教团对佛教戒律汲汲以求,并在佛教戒律传译中做出巨大贡献,在具体实践中以富有中国特色的僧制为教团规则。与长安鸠摩罗什教团相呼应,代表了中国佛教发展的两
本书除绪论、附录外,共六章,主要内容包括:藏传佛教文化圈内关帝信仰的传播方式与路径、关帝信仰演变成格萨尔崇拜的历史过程与主要步骤、关帝与格萨尔作为护法神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等。
本书共十章,首先介绍了马注的生平及学术活动,然后讲述了马注与伊斯兰苏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接下来分别从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命性观、天道观、人道观等角度对马注的思想进行剖析。
本书是对伊斯兰教苏非神秘主义集大成者伊本·阿拉比的代表作《智慧珍宝》的翻译、注释与研究。在参考中英文译本及多部权威注释本的基础上,从语言、义理、术语等角度对原始文本进行解读,对苏非常用概念及部分伊斯兰教专业术语做了摘录汇编,并以阿拉伯文原文、中文意译、英文意译、拉丁音译对照的格式对相关概念术语给予基本界定。
本辑汇集了国内有代表性的一批宗教哲学与宗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力作,内容涵盖西方宗教哲学、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宗教信仰考察、犹太思想、伊斯兰哲学、宗教学理论等诸多领域,充分展现了国内宗教哲学与宗教学研究的*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论文集,主要设有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个栏目,其中汉传佛教部分下设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本期共收录19篇文章,主要来源于全国从事佛教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以及佛学院的老师、研究生等,皆为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孕育之下的本土宗教。黄剑敏*的《明清以来江西道教与地方音乐文化研究(以宜春南昌鹰潭为中心)》探讨了明清以来江西道教与地方音乐之间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的文化现象。首先,论述了明清以来江西道教传播及其盛衰的原因。接着,分别从江西道教与弋阳腔、青阳腔、目连戏、赣剧、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民歌和说唱音乐等多个方面
《宗教心理学(第二辑)》收录的论文分为历史展望、域外视野、理论前沿、思想交谈、域外视野、实证研究、研究述评六个主题,主要介绍西方著名宗教心理学家的思想,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和研究方法,从不同宗教的角度探讨宗教心理学的相关领域,完整呈现宗教心理学领域的实证研究,介绍该学科新的研究综述
本书主要依据铭刻资料,并结合文献,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分析五六世纪高僧大德与知识阶层信徒之外的一般佛徒的信仰,试图弄清他们如何接受佛教、接受了什么,进而探讨佛教对普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何种影响。
本书将宗族概念引入明清以来中国佛教传统宗派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法缘宗族”的命题,全面探讨了模拟宗法制度在中国佛教中的宗派组织、寺院管理、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意义。笔者尝试说明在剃度、受戒、传法过程中,同一位僧人有可能产生出多种“法号”的现象,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背后代表的宗派意义。本书认为
师公是广西中部地区广泛存的重要仪式专家,他们既受道教传统影响,又具有师教仪式传统特色。本书主要关注桂中地区的上林县西燕四个师公班,在梳理上林地方历史与师公宗教知识谱系的基础上,分析师公的师承谱系与所处的宗教市场环境,师公仪式承继与建构,以及仪式文本对于师公仪式承继与建构所起的作用等,从而揭示了桂中壮族地区借助宗教文化融
本书探讨的是康德的宗教哲学,旨在从“伦理神学”和“道德宗教”两个维度分析康德道德地建构宗教的思想逻辑,阐释存在于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信仰在何种意义上“可能”,又在何种意义上“可行”,并在**视域中检视康德宗教哲学的现代性效应,理性地诠证自由与至善、神圣、仁慈与正义、善与恶、道德救赎与上帝恩典、良知与信仰、法治与法权等价
就中国研究而言,华夏边缘的宗教和华夏宗教的边缘有助于我们追问那些华夏边缘的宗教、华夏宗教的边缘,何以“文化”为中国人的灵性需求,何以“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古典基因,而古丝绸之路上的苯教、道教、萨满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当代处境,以及那些唤醒信仰记忆的节庆、仪礼,则是我们喜欢追寻的边缘声音。本书即关注的是宗教人类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