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保护研究论文集(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古迹保护中心及从事文物保护事业的各类人员在所承担完成的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勘察、维修、设计、施工、修复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汇集。既有对文物保护工程具体施工的论述,也有对文物修复的专题理论研究,包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科学分析研究及其他四个方面。 《新疆文物保
本年鉴是对2015年玉器市场的总结与研究。目的是通过本年鉴的阅读,使读者对当年的玉器行业有一个基本认识,能正确把握玉器行业未来趋势,为厂家、商家、行家及藏家提供把握玉器行业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工具,适合考古及博物馆学专业及有兴趣的人阅读、参考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6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6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
本书内容涉及宋代明代国家与社会的比较,宋代荒政,宋代历史特征,北宋与西夏、西域的交通,西夏重要法典《天盛律令》和一些书评、理论、书序、回忆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收录了近三年以来,为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所作的相关研究成果。
本书主要内容分二分部,即李璞先生论文集和回忆纪念李璞文集。李璞先生论文集主要是关于西藏地质科学考察,我国基性超基性岩石学及相关矿产,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科学论文。纪念文集为李璞先生同辈和后辈对他的学术成就和事迹的回顾纪念性文章。本书适合我国地质界、地球化学界科研人员及学生参考,也可供自然学史的专家参考。
夏商周三代纪年问题一直是中国先秦史学界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古至今,文献记载众多,但也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并因此有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断代工程"初步结论是克商在公元前1046年。"断代工程"采用"月相四分"甚至"二分"说,抛弃月相定点,自不可信。也与古人之说相去七十余年,国内外质疑甚多。本研究以众多例证,用"三重证据法"(
本报告是丰都二仙堡墓地2003年度及2005年度两次考古发掘资料的汇总,是重庆三峡库区考古发掘报告大系之一,对于研究三峡地区的历史人文及考古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丰都地区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丧葬习俗等方面,提供了一批难得的实物资料
本书通过对秦岭全方位的考察调研,在掌握秦岭碑刻的总体数量、存藏地域的基础上,厘清秦岭碑刻的类别,分析秦岭碑刻的特点,宏观思考和分析秦岭碑刻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尝试设计开发利用秦岭碑刻资源方案,为打造深厚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中央后花园--大秦岭,做出贡献。
1.渤海王国,是一个以靺鞨人为主体建立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公元698年建国,始称震国,713年因唐玄宗的册封而改称渤海。926年,被契丹所灭,立国229年。2.本书为了方便检索,采用习惯的历史分期方法,分期编排为:渤海国的建立、巩固与发展、强盛、衰亡、渤海遗民的反辽斗争五个时期。3.渤海的疆域、物产、文化、风俗等,虽有
《世界史背景下中西古典史学的比较与诠释》以对世界史的研究为基础,以中西史学比较与诠释为中心,汇集了作者长期从事世界历史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对中西史学比较的研究成果,《世界史背景下中西古典史学的比较与诠释》体现了作者由浅入深,力图中西融通,史哲融为一炉的现代学术研究路径。
清修陕西地方志是陕西乃至全国旧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官修传统方志体系完备,种类齐全,私纂特殊方志异彩纷呈,内容广泛,是研究陕西区域经济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清修陕西地方志也不乏学者名儒的广泛参与,毕沅抚陕期间,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在整理校刻《三辅黄图》、《长安志》,编纂《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等
《俄国史新论:从基辅罗斯、莫斯科罗斯到彼得堡罗斯》主要关注古罗斯国家起源与文明、俄国政治制度及其变革以及思想方面的发展,通过对“罗斯”名称的起源与古罗斯国家的形成、俄国的缙绅会议、俄国贵族等级的形成与贵族的“自由和解放”、俄国的官僚制度与官僚阶层等具体问题的专题研究,形成了俄国史研究中的诸多重要的新认识。《俄国史新论:
《中东历史与国际关系》分为五编,主要围绕中东研究概况、塞浦路斯历史与加入欧盟问题、中东国家关系、大国与中东关系、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五个方面进行专题论述。《中东历史与国际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了中东国家之间、中东国家与大国之间的国际关系问题,拓展了中东地区历史及政治形势研究的视角,能够促进中东史研究的发展。另外,《中东
《中西文化结构与中西传记史学观念之异同:司马迁与普鲁塔克传记史学观念之比较》运用中西比较和跨学科的方法,从中西早期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和生产方式出发,对中西早期不同文化结构和史学观念结构进行探讨;以司马迁和普鲁塔克作为中西早期传记史学观念的代表和典型,从中西历史进程、史学史以及历史理论与传记史学理论三个维度,对中西早期传
《中西早期历史比较研究》所收为作者于2004-2014年写成的四篇学术论文。其中,第一篇考察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对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影响等进行了学术分析。第二篇用案例的形式来说明黄帝与炎帝历史文化的同与异,对防风氏的起源,以及祭汤祈雨和民众精神文化的关系予以剖析。第三篇从德、政、刑的角度人手,探讨引礼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编,侧重介绍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收录中外学者的新研究成果,涵盖中国文学、历史、艺术、中西交流等多个领域。分为汉学论坛、文献天地、汉学人物、论著评介、研究综览、基地纪事等几部分。
《中国,我的第二故乡: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穆斯塔法·萨法日尼口述》受访者穆斯塔法·萨法日尼,1971年至1976年在北京大学学习中文与历史,1978年至1984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在该系攻读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外交工作,1992年至2002年担任巴勒斯坦国驻华大使。现任阿拉伯信息交流中
本书对武威市及其周边各县的西夏文化遗址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普查,对这一地区的西夏文物遗址进行了认真研究,系统地建立起了武威市及周边地区的西夏遗址档案,既有对个案遗址的介绍、对重要文物的研究,又有对同类遗址性质及其价值的探讨和论述等。
本书内容包括:什么是当代中国史及其研究;如何看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如何看待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的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等。
本书分为概览;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外交共八章,内容包括:国土与人口;宗教、民俗与节日;特色资源;原始社会;上古简史;中古简史;近代简史;现代简史;当代简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