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组织策划,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本书是第15卷,主题为“社会史的新探索”,聚焦国内社会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其中“边缘空间”收录的三篇论文以清代闽浙赣边区移民、越南的民间教派、清末东北的“马贼”为研究对象;“转型秩序”收录的三篇论文以民国时期的民党、
本书收录了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相对完整的石刻碑志八十三件,分为“整理篇”“研究篇”两部分。“整理篇”首先对收录各篇石刻碑志断句标点,并依据现有研究做了相应的校注;其次,每篇石刻碑志都附有解题,阐述碑刻撰书情况、发现经纬、内容、收藏状况等,对一些重要的碑刻,此前研究者所写题跋文字亦在收录之列;最后,罗列各碑志相关收录情况与
《清史论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是一本面向海内外的清史研究学术论文集刊,创办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颇受学术界的重视,潜心研究、学风严谨、把握学术前沿是其重要特色。书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历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学术史论的研究文章;既收录有关清代传统文化的博学鸿词科研究,也收
《唐宋历史评论》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以唐宋史研究为主的专业历史刊物,以关于唐宋历史的专题研究与评论为特色,主要刊发问题导向的关于唐宋历史专题研究论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学术史为目的的专题述评和书评。文章类别包括论文、书评、序跋、读史札记等。
本书作者选择近半个世纪以年来在蒙古国地区发掘清理的174座中小型匈奴墓葬资料(其中包括作者亲自参与发掘的额金河流域106座墓葬)作为主要基础材料,并参考俄罗斯外贝加尔、中国北方地区匈奴墓葬资料,在系统梳理匈奴中小型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的基础上,对墓葬的分布特征与结构、出土随葬品及殉牲、埋葬方式与丧葬习俗等方面展开深
本书尝试对西方全球史学进行系统梳理与综合研究,这对国内外学界而言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世界历史学自身发展的学术背景下,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对西方全球史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对其学术价值与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给予其适当的历史定位。书中设定的各个研究专题是全面把握西方全球史学
本书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中东史学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体例严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全面、客观、系统地梳理了古代阿拉伯族谱学家及其著作,研究了数万阿拉伯人名,是开展史学史研究尤其是阿拉伯史学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徽学》是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学术集刊,主要刊发海内外高水平徽学研究成果,开设“文献与文书”“宗族与社会”“徽商与经济”“学术与文化”“理论与综述”“比较及其他”等专栏。本书为第17辑,时间主要集中在明清及民国,涉及安徽的房地产文书、清末官场、法律与习俗、乡村经济生活、商业资
本书是一部大部头的著作,涵盖了作者研究明朝长城沿线政治史至少十余年来的思考。全书以长城内外为中心,将明王朝的政治、军事格局鲜明、翔实地描写出来。书中作者提出了若干新颖的概念和观点,比如提出洪武初年的“内敛型王朝国家”、洪武时期王朝国家的“差序疆域”、仁宣时期“内政本位”取向与“收缩型王朝国家”等。在整个历史以及中西方比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观照,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实现理路、生动实践、鲜明特征、出场意义、推动策略,为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科学指南,为新时代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理论借鉴。
多元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学和数学方法,对多维复杂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是研究多变量(或指标、因素、特征)之间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内在统计规律的一门统计学科,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其中最为常见的方法有: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自动分类与模式识别、多维标度法、模糊集理论和多元分类等。本书将多元统计分析引入
本集刊主要专栏包括:“理论研究”,着力进行运河学及相关研究方向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探讨;“专题研究”,探讨运河发展史、运河区域社会变迁、运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新书评介”,点评近年出版的学术著作,向读者介绍其价值及阅读路径;“研究综述”,评价当年运河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术活动,总结过往,为读者提供学术资讯;“史料拾
本书针对考古遗址公园边界划定、空间结构布局、遗址展示、管理运营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针对统万城遗址实际状况重点提出了考古遗址公园弹性应对发展不确定性、景观安全格局建构、空间叙事遗址展示、景村协同等规划策略。书中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城乡规划学、文化遗产学多学科融贯的研究思路,实现了文献整理及现场调研相结合、定性与定
本书以“国家—民间”关系为主线,探讨近代以来社会转型对传统农区村落文化共同体演变产生的影响;探讨村落场域中,文化“主体”的适应性反应以及文化主体行为模式的改变导致的村落文化共同体变动机制;以一个传统农区典型村落百年变迁为个案,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在场与村落文化主体行为模式的变化情况以及村落文化共同体的解构与重构历
塔铭,是僧人的葬塔铭文,以撰述生平事迹为主,属于传记文学。本书以塔铭为研究对象,不仅整理、辑录了隋唐五代僧人塔铭文献400余篇,还对其中留有书家姓名的塔铭做了梳理与统计工作。本书一方面深入探讨了塔铭的生成演进规律,研究隋唐五代塔铭的文体特色与文学审美特征;另一方面,又从社会文化、历史、书法美学等方面解析塔铭与社会风气、
加纳共和国,简称“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湾北岸,首都为阿克拉。加纳独特的地理位置、风云多变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造就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加纳以黄金储量大著称,是非洲第二大黄金生产国,史称“黄金海岸”。加纳是非洲统一组织和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中加传统友谊深厚,两国高层领导互访频繁、经贸关系紧密,两
危地马拉位于中美洲西北部,曾是玛雅文化中心之一。1524年被据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9月15日宣布独立。1823年加入中美洲联邦。1839年成立共和国。后长期实行独裁统治。1944年起开始民主化进程。1996年12月签署《最终和平协定》,结束了长达36年的内乱,政局逐渐稳定。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主要出口咖
《燕园史学》是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会、学生会承办的北京大学史学论坛精选论文集。北京大学史学论坛汇集全国知名高校历史学专业学子,是历史学专业在校学生展示初出茅庐时学术成果、交流学术经验的重要平台。本书精选了2021年北京大学第十七届史学论坛的10篇佳作,涵盖了中国史和世界史、古代和近代、历史学和
《日本学研究》由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与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设有特别约稿、热点问题、国别和区域、海外日本学、日本语言与教育、日本文学与文化、日本社会与经济、书评等栏目,内容涉及日本的语言、文学、文化、社会、经济、教育等多个研究领域,是我国日本学研究的综合学术平台。本书设“特别约稿”“日本语言与教育
《武汉学研究》以武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武汉市及其城市形成发展所依托的主要区域为研究空间,刊发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和学科交叉研究成果。本期共计收入论文14篇,设置有“武汉经济”“武汉城市空间规划”“武汉历史”“武汉科技与教育”“武汉社会与文化”“口述武汉”“书评”七个栏目,内容既涉及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