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本书收录一代词宗、婉约派代表人物秦观众多诗词作品,全书语言清丽淡雅,音律和谐醇正,精选典范之作,展示秦观哀婉感伤的艺术风格与人格魅力,意在带领读者感受秦观在婉约感伤词作上的惊人艺术表现力,走进其情感真挚、细腻婉美的审美境界。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他是宋代文学史上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本书精选了欧阳修的经典诗词作品,并对其生平进行梳理,带领读者领略一代文坛领袖的作品魅力。
本书围绕“地域文化”,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旅游文化、民歌文化等方面,以东北部平原、西北部高原、西南部高原等部分地域文化为代表,阐释了中国地域文化的特色所在。著作共分为八章,前四章为绪论、文献综述、中国民歌音乐文化的地域特色、汉族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后四章分别介绍了东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西
本书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北京家庭的婴儿诞养风貌,结合2016年至2019年作者在这一区域内的田野考察,从育儿母职、家计过程、哺育伦理三个层面,阐释了不同社会转型期中家庭切身体验的礼俗之变。本书认为,中国家庭婴儿诞生与养育过程发生转变的背后是彼此交锋中禁欲主义与快乐主义道德机制。通过跨时段的历史研究能够发现,
《殡葬文书写作》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叙述殡葬文书写作的基础技能;第二部分按照逝者从临终到葬后祭祀完整的殡葬活动顺序,针对其中每一环节可能需要的殡葬文书写作服务依序编排,形成第二章至第九章;第三部分针对殡葬服务单位日常管理实务所涉及的文书工作需要,形成第十章至第十一章。本书打破了传统教材的归类方法和编写方法
本书以西藏文物考古与古建筑为主要讨论对象,内容包括考古调查简报、专题研究、建筑勘查报告等,涉及考古、文物、古建筑、宗教艺术、古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较为集中的有关西藏文物考古信息与文化历史研究的成果。
为配合都兰哇沿水库工程建设,201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受青海省文物管理局(现为青海省文物局)委托,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完成哇沿水库建设工程区域内的考古发掘工作。《BR》本次总发掘面积7695.5平方米,发现房址10座、灶43个、灰坑14个、墓葬26座、殉葬坑5座、寺院建筑基址1座,出土陶、石、铁、铜、木、琉璃
羊楼洞与新店古镇是清末民初“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是鄂南古镇的典型代表,现有历史遗存仍然较为丰富。羊楼洞明清石板街、新店明清石板街于2002年同时被列入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羊楼洞与新店分别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本书简述了羊楼洞与新店古镇的历史发展概况,以其现有的历史遗存为基本物证,较
本书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藏东南人类活动遗迹与生存环境调查”的总结成果,也是“人类活动历史与影响”专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参与科考专题的科研人员共同撰写。全书共6章,包括此次科考的背景、意义、基础和概况,藏东南人类活动遗迹、藏东南门珞文化、墨脱县农牧业等古今人类活动和经济模式的调查及初步分析,同时也包括
《宋史研究论丛》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办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论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学术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主要刊发宋史领域学术论文,兼及辽夏金元史。此为第30辑,收录34篇学术专论,分为宋代政治军事史研究、宋代经济史研究、宋代文化史研究、宋金元
本书可定位为中国音乐考古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专著,为该学科研究的大纲或总纲。本书对构建中国音乐考古学基本学科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研究了中国重要音乐考古的发现和发掘成果,以认识中国各历史时期社会音乐生活的真实面貌,总结得失,探索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本书以音乐考古学研究成果为史料基础,系统地构建了中国音乐断
《西部考古》是在西北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考古学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考古学与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陕西省特色学科建设项目、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资助下,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
《青年考古学家(第2辑)》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在全院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编纂的学术年刊,收录青年学子的论文共计16篇,内容涵盖学理学史、考古研究、科技文保、博物珍藏、读书札记等方面。《青年考古学家(第2辑)》秉承严谨求实之学风,弘扬探索求真之精神,以期为业内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发布新思路、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
本书为1987-2016年14次对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窑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展示,包括汝官窑的各类器物、器型,共分为“汝瓷之源”“青瓷典范”“汝窑遗绪”三个部分,以时间为脉络,详细梳理了从晚唐五代至宋金时期的代表性瓷器和窑具,图文并茂,展现了清凉寺汝官窑的独特魅力。本书以图引文,以文释图,分别从釉色、造型、工艺等角度,展示了汝
希腊罗马世界中的黑人地位问题是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重要议题。本书通过对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与以埃塞俄比亚为主的黑人的关系和态度的详细考察,认为希腊罗马社会不存在对黑人的种族性歧视和偏见,但基督教文化对黑人的极度负面描述为现代种族主义者留下了借口,也把反种族主义者置于尴尬的境地。
本书充分利用传统目录文献和现代数据检索的便利,将无正史列传及墓志、行状存世的一百三十馀位元曲作家的传记资料汇辑成编,较之以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为代表的已有成果,在新材料的发现上有较大突破。此外,还对主要文献做了版本校勘、内容笺释等工作,力求提供一部完整、准确、实用的元曲家生平资料汇集。部分作家附有编者按语,重在考实曲家
《国际日本研究》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国际日本研究中心主办,立足日语语言文学学科改革,超越“语言”的界限,致力于通过学科复合、多元化、全球化三个维度的国际视野不断推动日本问题研究。本书是第1辑,分为“特稿”“日语语言的跨学科研究”“汉学钩沉”“历史观察”“书评·书讯”“会议综述”六个专栏,从多元的立场、视角、思
本书是一部建立在流动的田野基础上将祖先崇拜与祖先图像纳入视觉人类学研究领域的著作。本书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传统再造与宗族复兴置于同一框架下考察,从绘制祖先图像的过程展开,通过人类学、艺术史和图像学对祖先图像和当代的宗族组织形式进行综合研究,尝试回应祖先崇拜与宗族观念在新时期的城市与乡村中的多元实践路径,丰富了中国世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到1904年立宪呼声高涨,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十年间内忧外患频仍,导致清廷朝局波动,政潮迭起,这个时期深受慈禧宠信的满洲权贵荣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本书是《荣禄与晚清政局》的修订本,作者做了很多修订,并添加了一些图片。书中通过研究和剖析这个时期荣禄的复杂表现,对了解清末政治的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时年仅32岁,当时他的帝国疆域从西方的亚得里亚海一直延伸到今天东方的印度。在一个不同寻常的妥协下,他的两个继承人——有智力障碍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腓力三世和他的遗腹子亚历山大四世共同摄政。但亚历山大的六位马其顿将军,受他们内心对权力欲望的驱使以及亚在历山大把王国“给最强的人”的传说的刺激下,开始争夺霸权。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