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鹫法师生于广州方氏文化世家,有神童之名,文武双全,力大无穷,十三岁中秀才,多才多艺,父子号称“番禺三方”;他是著名诗僧,沈德潜称“本朝僧人鲜出其右者”,号称岭南佛门的旷世奇才。成鹫法师是具有代表性的遗民僧,八岁时明朝灭亡,他就随父归隐,十五岁躬耕乡野,十九岁作塾师,四十一岁出家为僧,在佛门又四十六年。他出儒入释,一生
本集刊由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办,内容将涉及与佛教研究相关的哲学、历史、艺术、宗派、人物等诸多方面。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是在北京大学独立注册的校级虚体研究机构,目前挂靠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心依托北京大学和其他院校的学者队伍,发挥北大的综合优势,致力于打造跨学科、国际性的佛学研究平台。自成立以来,中心主
道极法师在出家后至今的25年时间里,遵循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与锦州市各级领导密切配合,带领四众弟子,努力实践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积极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同时注意加强僧团自身的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五大建设,并且勇于开拓,不断发展佛教文教事业。
《祖堂集》是晚唐五代*重要的口語文獻之一,也是禪宗語錄體的開山之作,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詞彙史價值。《禪籍詞語研究——以《祖堂集》爲主要考察對象》是在博士學位論文《〈祖堂集〉詞語研究》的基礎上所作的一項專題性的研究。通過各種比較的方法,尤其是異文比勘,考釋出一大批《祖堂集》與禪籍乃至敦煌文獻中的疑難詞語,清理出數百條未
《佛教思想与印度文化》从印度哲学思想、佛教与婆罗门教思想比较、中印文化思想融汇、佛教与现代社会发展等四个角度,展示出佛教思想根源于印度哲学,并在发展过程中与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交融互生的特点。
《中国佛学》为集刊,一年两期,每期栏目固定,刊发20篇左右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从总第31期开始由我社出版发行,目前已出至第42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2期。《中国佛学》为中国佛学院的学报,其前身为佛教内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后正式公开出版,由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传印长老亲题刊名,顾问为黄心川、方立天
对当代中国人而言,财神一直是家庭祭仪和新年礼俗中的标志性神祇,对财神的崇拜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尽管供桌上的财神神像十分常见,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财神信仰根源为何。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著名汉学家万志英以大众或通俗宗教为大框架,审视了五通(财神)信仰的缘起和漫长演变。这份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的研究
赵朴初(1907-2000),是我国接触的爱国宗教领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书法家。在长达半个世纪里,他领导中国佛教徒爱国爱教,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道路,协助中央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健全僧伽制度。培养佛教人才,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为当代佛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第1、2、3、4、5届全国人大代表。第1、2、3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11辑)》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文集。《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11辑)》选编的二十篇论文。论题多样,涉及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社区研究、非遗保护等理论探讨,也包含如庙会、剪纸、老爸茶等民俗与市井文化的调查,资料翔实,田野扎实,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本集刊长期征
宗教与历史在目前的学科结构中,前者被置于哲学一级学科之下,而史学一级学科下没有宗教史的分类。但在实际研究中,两者的交集是显然的。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宗教与历史的研究。在今天学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宗教与历史》编者希望借助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宗教与历史的研究。
本书主要研究新疆地区公元3世纪至13世纪的地面佛教寺院。书中把这些寺院分为巴楚、库车、焉耆、吐鲁番-哈密和丝路南道五个区。对每个区的佛寺建筑遗址现状、佛堂建筑形制、寺庙布局以及年代分别进行论述,*后对这些佛寺遗址所呈现出的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渊源进行了探讨。
《道教学刊》为集刊,每年出版两期,每期包括“学者访谈”“新史料”“专题论文”“动态与书评”4个栏目。其目标是探索国际共通的老学与道教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多样性的道教学术新范式,带领国际老学与道教学术前沿。目前有关老子及道教的刊物较少,尤其能介绍国际前沿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刊物更少,本集刊的出版可谓填补了空白。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书稿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利用了大量的档案,并进行田野考察,在丰富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探究明末至鸦片战争之前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天主教在全球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的文化移植的过程,而这种文化移植能否成功,关键在
王卡,1956年12月出生,2017年7月因病去世,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在道家与道教文化、敦煌文献等方面有深入地研究,其成果在学术界影响较大。主要著述有《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
香花仪式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超度亡魂的宗教仪式,属于民间丧葬仪式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形式,通常在丧家报丧之后举行。香花仪式融入了各地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从而具有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艺术特征。梅州香花仪式在其宗教、民俗、艺术以及民众参与方面,都具有典型特征。张小燕著的《梅州香花仪式及其宗教艺术象征研究》系统梳理了梅州香花
本书对宗教文化的空间建构、宗教空间符号表征、宗教空间特性和实践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首先,本书将宗教空间与人的身体、人的体验相结合,具有人学的理论特色;其次,本书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了西方宗教空间的嬗变,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再次,本书较为系统的提出了宗教文化空间的基本概念、内涵,并从符号象征与生产实践的角度对之进行
本书以东北沦陷时期的基督教为研究对象,对该时期东北基督教会的境遇、变迁、发展、衰落进行深入探讨,旨在通过宗教社会史的研究路径,推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同时,以伪满洲国基督教为个案,探讨日据沦陷区政教协同体系的建构过程和形成机制,揭示日本本土的宗教政策和政教关系对沦陷区宗教及社会的影响,分析日本宗教组织在沦陷区宗教控制和社
《中国佛学》为集刊,一年两期,每期栏目固定,包括“汉传佛教——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每期刊发20篇左右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从总第31期开始由我社出版发行,目前已出至第41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1期。《中国佛学》为中国佛学院的学报,其前身为佛教内部刊物《法源》,20
本文集收录了论文20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成果。本辑分理论与对话、宗教与文化、民族专题和学苑与述评四部分,从民族理论、文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影视人类学诸多角度展示了民族学人类学领域的前沿课题。田野调查扎实、事实论据清晰、理论观点鲜明,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宗教与历史在目前的学科结构中,前者被置于哲学一级学科之下,而史学一级学科下没有宗教史的分类。但在实际研究中,两者的交集是显然的。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宗教与历史的研究。在当今学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宗教与历史》编者希望借助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宗教与历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