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深入系统地考察了屯堡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生活,全面地梳理了屯堡社会的文化形态及其具体内容,展示了一系列与宗教相关的社会文化生活,通过屯堡宗教的视角,探讨社会如何可能这一主题。本书呈现了特殊的中国本土案例,提供了不同的分析基础和向度,形成对将宗教区分为制度性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二分法定式的新的研究视角。
依据上座部佛法,禅修的法门可概括为两大类,即止禅和观禅。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法,观禅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法。初学者先修行止禅,培育深厚的定力,然后修行观禅,照见诸法实相。本书介绍修行止禅以培育定力。
拉萨四大林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活佛驻锡地丹吉林、功德林、锡德林、策墨林的总称。策墨林活佛系统始于清乾隆年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共传四世。这一活佛系统取得过代表藏传佛教很高成就的拉然巴格西学位,前三世都曾担任过甘丹赤巴,并经清朝中央政府认定后担任西藏摄政,落实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政教事务的有效管理。本书通过梳理四世策墨林活
寒山寺是中国十大古寺之一,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际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寺。和合精神在寒山寺有深厚的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寒山寺被公认为“和合祖庭”。如今,寒山寺已成为世界闻名的佛教圣地,成为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传递友谊、交流文化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世界瞩目的活力城市——苏州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本书从寺庙概述、古
《法华经》是泰译本很多的大乘佛教经典。这些泰译本可分成两个系统:一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妙法莲华经》和直接译自中文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二是梵文系统的泰译本。本书作者重点考察了什译系统的泰译本,分析诸译本译者如何处理大乘佛教与南传佛教在义理、文化上的契合与歧异,聚焦于译者与文本意义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西山大觉寺是中国北方一座著名的禅宗寺院。该寺院创建至今,已逾千载,历辽、金、元、明、清五代的世事沧桑与荣枯兴衰,虽然琳宫梵宇时增时损,山门浮屠时圯时复,但钟磬声声不绝,香火袅袅如缕,法脉相连,千年未断,可谓一直独颖丛林,享誉京师。本书全面展示了千年古刹大觉寺的历史风貌,突出了其古建筑特色和碑刻、契约文书等遗留文物的独特
莫尔特曼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以"终末论的希望"为起点和方向,对传统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论、基督论、三一论、创造论、圣灵论、终末论、教会论等主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而且与战争、解放、和平、人权、生态等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密切。其早期思想从时间维度探讨上帝的应许以及对来临的上帝的期盼,并
本书收入康德宗教哲学全部相关著述,含《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证明上帝存在的惟一可能的证据》、《一位视灵者的梦》等著作和《论神义论中一切哲学尝试的失败》、《哲学学科与神学学科的争执》等文章、论著摘编,书中所收入的著作、文章均由译者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宗教学是什么》以通俗浅显的语言介绍了宗教学这门新兴的、交叉性或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为了捕捉宗教学这门年轻学科特有的“少年思想气象”,作者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别有新意地浓笔重书“几个理论分支”和“一个核心问题”。“几个理论分支”: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语言学和宗教文化学;“一个核心问题”: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本书为论文集,主要设有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个栏目,其中汉传佛教部分下设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本期共收录21篇文章,主要来源于全国从事佛教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以及佛学院的老师、研究生等,皆为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作者在佛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书中讨论了印度佛教传入与当时玄学、儒家、道家的关系和争论,介绍了隋唐时期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发展的历史及其主要思想,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没有因宗教思想文化的不同而发生战争的内外原因,考证了与佛教相关的部分文献等,并收入了作者对《心经》的通俗讲义。书中注重从佛道比较的视角来研究
本书分成两部分:上篇是帕奥禅师对佛教经典《大念处经》的讲解,作者引经据典、遵循注疏和剖析实修要点;下篇是问题回答部分。
锦州北普陀寺坐落在锦州城北10里关外第一佛山北普陀山上,传说它是观音菩萨在中国北方的显化道场。锦州北普陀寺始建于唐代,历史悠久,声名远播。历代高僧大德、文人雅士留下众多的楹联、诗文,是古寺千年沧桑的见证,为这千年古刹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本书从建筑、佛宝、高僧、逸事等多个角度,讲述了锦州北普陀寺的历史变迁,介绍了重建后
本书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深入研究,肯定了“宗教”和“非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将道教提升到学术层面来探讨,期在重新建构道教思想体系。书中指出,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虽然不同于儒家与道家,但其思想源流却又离不开这两家,它从一开始就是以儒道互补为特征的。
书稿从以下,对秦汉时期的社会转型和文化思想学术转型之下的佛教传入并在中国生根萌发以及道教兴起,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探讨。打破传统佛教、道教学术研究领域的分离状态,结合20世纪以来海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考古发掘的最新进展,运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在新的视野里予以论证叙述。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现、当代社会的转型和文化的重建与秦汉
18世纪70年代以来,对外在身体自由和内在灵性自由的追求,构成了美国奴隶追求生存和人生意义的的两个侧面,也构成了此后美国黑人叙事的两个互相交叉的主题。本书将把论述重点放在黑奴对内在灵性自由的追求方面。以美国黑人在奴隶制下的精神状态、宗教实践和神学雏形作为为分析对象,以理论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
本书收录了论文20余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成果。分理论与实证两大部分,从文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人类学诸多角度阐释了当下人类学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成果从汉代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汉墓中的时空隐喻要素以及见诸汉画的神?o与仙谱,重新解读了"孔子见老子"图、济南无影山彩绘陶器、长沙马王堆墓帛画、长沙金盆岭晋墓等诸多墓葬考古材料。尤其是通过大量考古材料与文献对应,论证了汉晋时期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原始道教修仙思想--"太阴炼形",并通过原始道教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的论文集,精选了本学科论文二十余篇。本辑分为理论与实证两大部分,从文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医疗人类学等诸多角度阐释了当下人类学领域的重要议题。本书相关论述涉及学术前沿,史实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理论观点鲜明,具有学术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