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澳门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及暨南大学共同举办的第六届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的结集,书中收集国内外从事澳门学研究的著名学者的论文33篇。本书以“澳门学与澳门民间文化”为主题,从“澳门学的学科建设与宏观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互动”“文学艺术与多元发展”“历史研究与史
《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创办的学术集刊,旨在为区域史研究者提供一个分享研究、交流思想的平台。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
自2013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始在大数据历史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数据历史专业开设了诸多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其中《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系列讲座系高等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每年邀请10余位海内外在量化历史研究、数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专场的资深教授、新锐青年学者做专题讲座,本
《中国公共史学集刊》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理论研究所组织策划,致力于在中国历史学界推进公共史学的发展,提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推动历史学在注重基础研究之同时,努力走向人民大众,让历史学成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的基础之一;既刊发有关公共史学理论探索的论文,也刊发实践经验介绍和相关评论、调查等稿件。本书编辑主旨取法《禹贡》与《食货
《社会史研究》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本书是社会史研究方面的学术辑刊,一般情况下常设专题论文、学术评论、资料选编三个栏目,专题论文刊登社会史或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实证性研究成果,学术评论刊登与本辑主题相关的学术史书评,资料选编主要选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藏资料,并根据实际进行调整。本书为第14辑,另
本书以华人华侨及其生活与事业为研究对象,循南海航路、中南半岛出海之路、东海航路、太平洋航路、印度洋大西洋航路这些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各航路,长时段、广视野、系统性、综合性地探索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中国人的移民路径、生活内容、事业发展以及精神和物质贡献,各航路上货物流通情况,自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萌芽写起,至清朝统治结束
本书是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奠基者张岱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首次系统地以图文形式面世。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与体系,总结出中国文化传统的内涵与核心,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以哲学思想作为文化的核心,并且作为文化的起点来解读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主流观
为何一场基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良好愿望的宏大改革最终走到了初衷的反面? 为何在变法者眼中本为“利民”的政策却一步步地蜕变为“害民”的恶政? 为何一位清廉高洁、富有才智的治国能臣会在后世士大夫的口中成为北宋败亡的“罪魁祸首“?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极具转折性及影响力的事件之一,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教育、风俗、人心;从
本书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历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对夏国的历史做一全面、系统的探讨。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从铁弗匈奴的形成及其早期活动,夏政权的建立及其发展,夏国的衰弱及其历史影响,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夏国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都城统万城的研究六个方面论述。
《民国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集刊。1994年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后,即邀请国内外数十位专家组成编委会,以著名民国史专家张宪文教授为主任编委,开始出版《民国研究》,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的园地。《民国研究》为CSSCI来源集刊,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