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对话”为逻辑核心,通过理论梳理、案例验证、实证研究,重点回答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对话理论基础、价值矩阵、话语场域、生成路径、互动机制等问题。本书共分为五章,从主客体、路径、策略等多维度展开研究,构建了系统性的中国故事跨文化对话闭合环路。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天柱:一个文化边陲的内地化轨迹及其历史逻辑、“峝苗砥柱”:一个地方俗语词的历史地理内涵、远古神韵:从考古遗存看史前至秦汉的天柱早期文明、土著与王朝之间:中古天柱史迹及其后世影响、从卫所到县治:近古天柱内地化的定局跃迁等。
本书由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主办,定位于挖掘三峡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包括三峡历史文化、三峡区域经济,内容涉及三峡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相关学术成果。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文献法、田野调查法、跨学科交叉研究法等。本书选取稿件唯学术标准,奉行开放性编辑方针,专题论文、问
本书从古希腊罗马的东方猜想出发,细述了罗马教廷与中国的早期接触、马可·波罗及同时代人对中国事情的细致讲述、文化复兴至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印记、16-18世纪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和欧洲汉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及欧洲社会各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世纪以前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接触、认识和了解,细致而深入地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中国监察公共政策深受传统“监察”思想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协商公共政策深受传统“谏议”思想的影响;当代中国“基层民主自治”公共政策深受传统“施仁政”思想影响;当代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公共政策深受传统“重民生”民本思想的影响;当代中国扶贫公共政策深受传统“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影响;当代中国和平
本书上限为明景泰六年(1455)寿宁建县之时,下限截至2021年。反映平溪镇域内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人文等诸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内容涉及自然地理、建置沿革、居民人口、村庄概况、政治经济、各业物产、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文化艺术、军事民政、民俗信仰、诗文著述、方言传说、诸多人物乃至杂记。
本书基于浙江大学通识核心课“清代文化史”的教学讲义编写而成,试图以“长时段”的研究视角,用浅显直白的文字,简单介绍清代皇权权限、八旗制度、内阁与军机处的关系、地方社会的管理、科举取士与地方士绅权力性质、司法检验与司法正义、财政与军事支出、妇女权益与社会地位及旗人特权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借以探讨清朝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军
本书收录了作者研究近代华北区域史的重要文章,主要涵盖理论前沿与概念解读、区域经济与市场体系、城镇发展与社会流动和日本在华北的经济掠夺等方面。这些文章为研究近代以来华北区域史的奠基之作,引领和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
唐宋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周秦之变以后再次经历重大社会与文化变迁的时期,魏晋以来相承之旧局面,赵宋以降之新文化都在此时期发生转变与定型。唐朝以其富强,振作九代之衰,宋代以其文明,道济天下之溺;唐宋并称,既有时间上的相继,又有文化上的相异。唐、宋的时代特色及其历史定位,要求唐宋历史的研究突破原先单一的唐史研究、宋史研究画
本书在网络新媒体传播造成符号泛滥与意义断裂的时代背景下,以西方符号学作为参照,在中西文化交相互视下,从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献史料中钩沉、抽绎其中包蕴的或先民在文化实践中业已展开的符号学思想与方法,从关键概念“礼”“道”“名”“法”“易”“文”六个维度的比较阐释入手,进入先民的文化实践与理论思辨活动之中,探析中国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