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主要探讨民国以降迄今为止百年间中国学术界有关边疆民族,特别是关于清代边疆民族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相伴生的史学观念意识嬗变,包括重要学派、学术组织、研究机构、学人风貌、学术观点、著述成果及价值评估诸问题。地域上涵盖全部陆海边疆、边地民族、部落及沿边邻邦。
晋楚争霸,是春秋历史的一条主线。它延续到春秋晚期,已呈现出新的气象,新的契机,旧的礼乐文明走到了尽头,而新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已是呼之欲出。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战争起着关键的作用。众所周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是我们同时更要看到,战争也影响和决定着政治嬗变的方向。春秋战国战争的最本质差异,是春秋战争就性质而言,是争霸,战
本书汇编清代、民国时期金石著作《长安县志》《咸寕县志》等十六种方志中有关金石之内容,希冀为长安学、地方史、学术史及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资料,以促进学术研究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本书辑录《左传》《国语》中的易学内容共三十则,名为“左氏易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左氏易传”注疏辑释,由两大板块错综构成:一是校释,《左传》《国语》注疏的辑录,以及本书作者的文字校勘、语言训诂和观念阐发;二是专论,关于易学特定问题及重要观念的专题讨论,共九篇。下编为“左氏易传”哲学阐释,探讨了“左氏易传”的社会观念
本书以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族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鄂伦春族所处地区的自然生态和人口变化,重点探讨了1949年以后的森林开发、定居化以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禁猎转产”等政策,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同时,如何使原住民族——鄂伦春族的生计、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探讨了狩猎民族如何从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同质”社会
文物是文明的结晶,是现代人与古代文明对话的有力媒介,是曾经鲜活飞扬的历史的承载者,是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发展脉络的见证者。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人民创造的智慧和文化,都记录着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每一件文物都是一部浓缩的历史纪录片。我们穿行于文物中,去感知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去领略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明上河图》传
本书在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2462处古遗址和近十年的考古新发现遗址基础上,遴选出251处,分为洞穴址和聚落址,窑址,城址与军事设施遗址,宫殿衙署遗址与寺庙遗址,矿冶遗址与窖藏址,驿站古道遗址,桥梁码头遗址、水利设施遗址与水下遗址和其他古遗址八大类,介绍了广东地区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古遗址概况,为了解广东古代社
《社会史研究》是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辑刊。本书为第13辑,分为三个栏目,“水利社会史专题”内容涉及黄河与中华文明、孝义城关水患、明清民国时期鼓堆泉域社会、黄河改道引起的平民县置废、上海金山地区的水上信仰等;“专题论文”内容涉及明清时期寿妇制度、抗战时期货币史文献发掘、民国时期公证制度、北京龙泉孤儿院的
《潮学研究》是由国际潮学研究会、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集刊,主要研究领域为潮汕历史文化、海外华人社会等,旨在加强国内外同仁间的学术交流,促进潮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本书为第25辑,共设“专论”“区域历史”“华侨华人”“潮汕方言”“乡邦文献”“附件”6个栏目,收录海内外作者文章共计12篇。
本书利用多语种文献以及中西方考古文物资料,探讨了萨珊波斯与中国的互动关系,以及双方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存在的转译与适应等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小到物品、物种等的交换与交流,大到技术、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力图修补中外文明交往史上这块模糊的“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