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把藩镇统治下的河朔作为中晚唐五代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区域,尝试以“社会流动”为线索,将传世文献与新刊碑志充分结合起来,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可改变的关系、不固定的身份使得河朔藩镇的精英集团更有生机和活力,从而形成人才优势,并由此呈现了这一时期河朔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的面貌及其变迁。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地方社会的深
斯里兰卡古称狮子国、僧伽罗国、锡兰等,地处印度洋海上丝路和东西文化交流的中间节点上。在中国与斯里兰卡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出现过很多伟大人物和重要事件。例如,东晋高僧法显曾访问斯里兰卡,在当地留下了千古佳话。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经多次到访斯里兰卡,所立石碑至今犹在。明代,锡兰王子来华定居泉州,至今中
本书以代表《左传》文学评点最高成就的《左绣》为研究对象,从回归中国本土文学研究体系的立场研究《左绣》在评点学、文章学、修辞学等方面的成就。在纵观《左传》评点发展史的基础上,结合六经皆文、“义法”说、理学思潮、实学思潮等方面论述《左绣》评点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整齐、宾主、埋伏、牵上搭下、以中间贯两头等“发前人所未发”之评
本书系学界首次由海外各国家或地区的学者撰写的清史研究史。森正夫、狭间直树、岩井茂树、杉山青彦、岸本美绪、金成修、巴斯蒂、钟鸣旦、何娜、巴德妮、萨莫伊洛夫和罗威廉等作者费时六年,以国家为地理单元讨论了过去一百年来清史研究的发展进程与趋势。各章作者凭借他们对学术发展脉络的充分理解,归纳出不同时期各国清史研究的时代特征,在按
《广州大典》是广州的“根与魂”,承载广州千年文脉。《广州大典研究》集刊,依托已出版的《广州大典》一期文献和正着手编纂的二期民国篇,主要刊载关于广州乃至广东的历史文献的蒐集与整理、岭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哲学、文学、历史、文献等学术领域,兼收与此相关的学术著作读书笔记、评论性文章及相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辑设史迹考辨、政治探究、社会经济、学苑芳菲、附录共5个栏目,刊载文物古迹、政治生态、灾害救济、治安防控、农业发展等方面的论文16篇。全辑对史迹、史事进行深入探讨的同时,对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力图更全面地展现古都北京的历史风貌。
近年来,口述档案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档案部门的重视,它不仅成为现行档案的一种重要来源,而且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本书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采集工作的实地调查和亲自参与,从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采集的需求与现状、目标和措施、规范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采集方法问题。
《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等九所高校内有着共同学术旨趣的一群学者联合创办的学术刊物。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本刊即希望给研究者
本书旨在对《春秋》经传等早期经典的历史书写从史学理论的角度加以思考和探讨,主要对《春秋》经传的书写者(史官)、文本(史书)和历史事实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出历史的客观事实、作者的主观意识,以及两者结合所形成的历史记载之间存在的张力,展示了中国古代早期史学萌芽时期人们历史意识和历史书写的初步形态,并进而说明
《三峡文化研究》是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学术集刊,定位于挖掘三峡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包括三峡历史文化、三峡区域经济,内容涉及三峡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相关学术成果。本书是第15辑,共12篇文章,内容涵盖历史、文化、经济、民俗等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