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丛书·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由作者不同时期的11篇文章构成。作为一个整体,展示了作者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这些文章涉及不同的主题,写作于不同的时期,在方法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体现了作者方法上的自觉,可以说是作者三十年来学术探索的一个总结。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计量、叙事到
自仁宗朝以降,北宋政府为因应西、北二方面之威胁,以“强兵”为目标进行各种军政改革工作。相关的军事政策不仅形成武举、武学、保甲等长期延续的制度,也改变了以“和戎”为核心的对外政策。从神宗朝开始,拓境行动积极展开,一改之前受制于敌的边防形势。但是,对外战争损耗大量的物资与人力,获致的成果却相当有限,从而在统治阶层内部引发激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助力之下,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无论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均有显著进展,学科体系日趋成熟。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检讨各具体分支学科的研究进展,以期在更高的学术基点上推进近代史学科话语体系的拓展与创
本书以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为指导,以民族濒危口述史料征编为切入点,全面、系统的探究并论述了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征集、整编、保护与开发利用,试图为其他民族口述史料征编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社会各界对土家族进行多维度研究提供翔实的口述史料。全书分为土家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口述史料与土家族口述史料、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征集、土家
《〈国语〉〈左传〉记言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1CZW023)的结项成果(结项等级:优良)。主要内容如下:1、记言成因研究:《国语》《左传》记言类文献的形成与商周时期特有的记言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2、记言发展过程研究:《国语》《左传》记言内容总体上经历了由“代天立言”到“为民立命”的转变过程。3、记言功能研究:《
在两汉400年的历史里,“西州”是一个特别的地域,是汉廷、匈奴、西羌及诸多部族生活、战斗、贸易的中心,也是中央和地方势力军事较量、文化交融、相互影响的舞台,更是农耕与游牧两大文明体历史演进的动力机,多方势力持续的互动不仅使各自内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与进程。西汉与东汉在西州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战
《清史论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的专业集刊,创刊于1979年,是国内史学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术刊物。该刊创办以来,经过几任主编和编辑部同人的努力,坚持办刊初衷,不断提携、扶助清史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为我国的清史研究领域培养了许多当今知名学者,对当代清史研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辑稿件组织了四个专题
汉文帝刘恒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刘恒在继统前后,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继统前行事低调,处处小心,继统后强化军权、削弱陈平和周勃的实权,同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关于这段历史,流传着许多故事、演绎,然而历史的真相如何,却并不为人熟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2020年春季刊选载的16篇论文以城市史和经济社会、教育文化为主要研究领域,作者来自北京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城市书写”栏目4篇论文,阐述近现代北京城市的历史及变迁。“经济社会”栏目5篇论文,考察元代大护国仁王寺的江淮寺产,梳理嘉庆、道光两朝清查八旗抱养问题等;“教育文
本书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民国史青年论坛的成果选辑。计划每两年出版一辑,已在我社出版第1辑。第2辑为2018年10月20-21日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第二届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论文选辑,包含论文18篇,内容涉及内政、外交、思想、经济、社会等方面。此次论坛倡导“大民国史”研究,主办方在论文遴选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