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每年召开一次青年学术研讨会,并将与会者提交的论文集结出版,自2000年至今连续出版,可谓近代史所青年学者成长的一个记录。本书系2017年卷,内容涉及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生活与文化等方面,主要有关于晚清上海租界爆竹燃放问题产生的冲突与妥协、章太炎译介斯宾塞的主旨演变过程、《读书生活》
学界对于西北地区生计方式变迁方面的研究较少。本书针对杓哇土族生计方式变迁而引起这一地区土族民众在流动与定居中寻找最佳生计方式的问题,展开研究。从这个主体个案来解读其生计方式,对整个西北地区包括生计方式在内的历史文化变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南苑是中国历史上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相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辽、金以来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历史见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南苑承载了封建社会都城的部分政治功能。辽代,长于骑射的契丹统治者在南苑举行捺钵围猎活动。金代,海陵王常率近侍“猎于南郊”。元代,同样以“下马飞放泊”做为游猎和训练戎马的重要场地。清代,
《中古文史存稿》以中古时期的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由“国史探微”“文史钩陈”“文化考异”“观音新论”四个部分汇编成册。在传统的文献考据方法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中古时期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此外,《中古文史存稿》还采用了社会性别的视角,对观音女性化发展倾向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本书作为高等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材,致力于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掌握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而简明的文本,助力他们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和精神,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全书由引言、上篇、下篇和结语四个部分组成。引言明确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以及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上篇
国图名家讲座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讲座目前初步分为四个主题:儒家思想与经典、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中国古代文学。讲座每期分为十二讲,邀请相关领域专业名家学者,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讲座目前已经举办两期,受到社会相关领域学者与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影响也较大,在光明网同步现场
本书从分析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大意义和广西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出发,阐述了广西中职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梳理了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近年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采取主要做法、成果成效及存在问题,并深入剖析其原因,试图为有关部门和中职学校下阶段的民族传统技艺传承工作提出有益建议。本书采用教育人类学和职业教育学交叉的研究框
本书所收41篇论文,多刊发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权威期刊,集中展现了近些年来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教师的原创性成果。作者运用新视野、新史料或新方法,深入考察了自先秦以至当代中国历史上的诸多问题,内容包括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追踪分析,对牵涉历史进程重大问题的探幽索隐,对过往被忽视的微观问题的考证辨析,对已有结论的
韦庆远教授(1928-2009),广东顺德人,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蜚声国际的历史学家、档案学家。为纪念他在明清史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2010年5月15日,由广东省历史学会中国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历史系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联合举办了"纪念韦庆远教授暨明清史学
《十三四世纪蒙古人在西亚统治研究/光明社科文库》描摹了一幅全景式的蒙古人西征和统治西亚的历史画卷,将蒙古人征服和统治西亚的历史置于中古时代游牧群体与农耕世界交往的宏观背景之下,对其社会历史、政治和军事、经济形态、文化和对外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归纳出蒙古人在西亚的征服和统治的历史特征,进而总结出游牧文明与定居文明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