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公元前806—前375年),姬姓,始于西周晚期周王室分封在陕西华县的郑邑,后随周王室东迁中原,侵吞弱小,在新郑立国。郑国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诸侯国。春秋初年,郑国凭借与周王室血缘关系,国君继续连任周王室卿士,常以王命讨不庭,在周王朝逐渐式微的年代,率先揭落了王室的神圣面纱,开启了春秋称霸的先河,被视为春秋小霸。但之后
进入14世纪,蒙古帝国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随着蒙古帝国的式微,出现了大范围的骚乱。本书对蒙古帝国衰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勾勒了14世纪60年代东北亚各方势力,即帝国皇室、高丽王室、中原地方武装和叛军首脑在跌宕起伏、暗潮汹涌的风云中此消彼长的变迁过程。
本书以黔东南清水江支流乌下江、八洋河流域自称“三锹人”的人群为关注对象。全书主要考察在清水江流城“开辟新疆”前后,“三锹人”这一移民群体参与山地开发的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脉络之下族群边界的变迁与认同的建构。同时探讨地权观念的兴起与地权转移、纠纷解决机制、不同族群村察间的阶序关系、口头传统与文字书写、历史记忆等议题。
这是一部从多学科视角对20世纪中国上古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学术史梳理与深入细致探讨的专著。《20世纪中国上古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理论建构研究》以时间和专题为序,在宏阔的国际学术史视野下,借鉴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清晰勾勒出中国民族文化外来说与本土起源说在长达一个世
中山舰是中国近代目前有名的战舰,1938年被日军飞机击沉于长江武汉附近水域,对其进行的打捞和保护修复对于再现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具有重要意义。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对中山舰的概况、打捞工作的实施、舰体迁移、文物保护修复以及相关事件的原始资料等进行了叙述,详细介绍了"中山舰"整体打捞、修复和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山舰的整体
本书有助于丰富中国地方创新的数据库,纠正关于地方创新的一些流行偏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揭示中国地方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
藏羌彝走廊是我国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核心区域、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区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区域,在地缘政治、生态安全、国防安全、国际影响、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刊立足于藏羌彝走廊建设,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对该区域热点、难点问题进
《宋史研究论丛》是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论文集刊,1990年由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办。现任主编是河北大学特聘教授、宋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姜锡东先生。本集刊于1990年创刊,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室主办,主要收录河北大学教师的宋史研究成果。2001年,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自1842年开埠以后,有“十里洋场”之称的上海租界,在以其殖民地形态成为中国耻辱的标记的同时,也因快速崛起的繁荣为世人瞩目,从而理所当然地具有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桥头堡的历史地位。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的西方文化,正是经由上海一隅,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为一般社会所认知和接受。本书图文并茂,撷取上海zui早的旅游指南读物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第十二辑》匯編清代金石著作《金石圖説》《重定金石契》《金石索》三種,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及社會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