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学》旨在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全书分“汉学义理”“汉学史论”“汉学新论”“汉学名家”“汉学视域”“经籍释读”等版块。
本集刊主要由中国思想文化:社会儒学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三个专题组成。*个专题探讨社会儒学这一新型儒学形态,重点围绕社会儒学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展开,涉及到社会的观念、荀子群学的生活儒学和社会儒学的诠释,以及礼乐刑政的儒家治道之思等问题。第二个专题所收文章,将从纵向和横向、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
本书共9章,内容包括:江南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唐代江南文化发展的经济与社会背景、唐代江南籍诗人创作述论、私学兴盛与江南家族诗人群体、群贤宴集与唐代江南的诗酒文会、青山碧水与文士江南漫游隐逸等。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开拓了我校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的视野,推动了特色优势学科方向的形成,本卷收录的文章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这一点。天水地区可以说是西北地区的一个文化中心,前有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丝路开通后更有三国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本卷历史学类文章便是围绕以上五大文化展开,有的探讨秦文化和秦早期文化的概念
西北民族论丛》以西北民族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为西北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西北民族与邻国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从学科来讲,西北民族研究不仅涉及历史学中的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学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大学
本书分为云冈石窟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研究、大同及周边地区古建筑研究、大同地区民俗及民间文艺研究、大同地区墓铭碑刻研究五个部分,讨论了云冈文化的特点、历史发展、各时期的不同、独特性和丰富性,最后以大同市原市长耿彦波先生的《名城古都保护复兴之路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代跋。
本书记述了两千七百年来萧国城市的历史变迁。近代以来萧城遭到外力冲击,经受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在新中国成立后凤凰涅槃,最终走向新生的道路,渐次展现园林城市的多彩画卷。
:第一章"引言",论述中俄人文交流的研究现状、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的主要内容等;第二至第八章为第二部分,按照历时的顺序梳理300年的中俄人文交流史,对其中的重要事件进行描述,并分别论述各阶段人文交流的特点。第九章为第三部分,是对中俄人文交流的"总结与展望",本章思考了"人文交流"的本质和内涵,回溯了300年来中俄人文交
《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的中文学术集刊,所收论文主要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形式的物质文化为研究对象。本辑收录研究论文十四篇,内容涉及金维诺先生学术纪念专题、器物与图像、文本与图像、地理与图像等多个领域,分别从图像学、文学、语言学、地图学、建筑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对形象史学的跨学科意
本书以豫北宗族为研究视角,通过对豫北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全面具体研究,揭示出明清以来豫北地方社会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呈现出明清以来国家与地方社会复杂的关系。介绍了豫北地区宗族构建的背景、动因,讨论了豫北宗族的发展历程和组织化建设,针对当地祠堂、家谱、祭田和族规展开了具体研究,强调了其地方性的特点,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