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每年一度的青年学者(40岁以下)学着学术报告会的论文集。该所已经连续数年每年召开一次青年学术研讨会,并在会后将论文结集出版。这一制度化的学术活动及论文集的出版,对于培养青年学术人才、推进近代史研究所学术研究的深入,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2016年度的学术论文集收入论文15篇,内容涉及整个
本书运用寓论于考,考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焦竑《献征录》、薛应旂《宪章录》、张廷玉《明史》、万斯同《明史》、吴炎等《明史记》、《四库全书总目》等明清要籍之编撰缘起、成书刊布、撰述义例、文献征稽、史学价值及衍脱舛讹做了细致考究,其中既有微观的文献考实,也有宏观的义理阐述。全书凡分七题,成此一编,旨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为
本书以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思想民俗等为框架载体,使读者了解、认识、品读遂宁,进而弘扬光大遂宁文化。
《丝路文明十五讲》以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学讲授的通识课程为基础,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为主线,全面梳理了自史前至1500年间欧亚大陆上人类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作者首先总述了文明的起源和特质,其后则以亚历山大东征与张骞凿空、鸠摩罗什译经与法显求法、中西交往中的粟特人、纸张西传与字母东来、伊斯兰教的创立与传播、突厥西迁与蒙
目前地理学界一般将六朝地记作为方志的开端,只在绪论中进行简单梳理,文学界则以纯文学学科的研究范式,考察地记诞生的外部背景、地记的文学特色、地记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不足以认知各类地记文献的文体特征以及它与六朝地学知识学术形态的关系。《汉魏六朝地记之文体研究》将以“知识传承与文体变革”为研究角度,将地记放在六朝地学知识的
《宋史研究论丛》第22辑
本书是戴逸先生多年来研究近代史的精华文章结集,收录了《论天朝田亩制度》《戊戌维新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潮》《辛亥革命的教训和社会主义的选择》等五十篇文章,内容涉及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戊戌维新等重要历史事件,涵盖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
在地方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近代方志既传承古代方志,又促成现代方志的基本定型,实现了方志的重大转型。民国通志馆创办于我国知识制度鼎革、社会剧烈变动时期,是研究近代方志转型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创建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的民国通志馆,经历了抗战前的兴盛、战时的中辍和战后的恢复重建三个阶段,形成了政府主持创办、学者参与纂修、社
本书是戴逸先生多年来清前期史学研究文章的结集,包括了《满族命名三百六十年》《吴、皖、扬、浙——清代考据学的四大学派》等近四十篇文章,内容涉及清代前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是戴逸先生毕生研究清史的代表性文章。
本书是戴逸先生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主持新修《清史》编纂的编年体工作实录,忠实地记录了清史纂修工程自倡议设计、启动立项、初稿撰写、审改修改直至整合定稿的过程。其中,除少量内容曾以不同形式公开发表之外,大多数内容为首次公开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