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西北民族”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为西北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西北民族与邻国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从学科来讲,西北民族研究不仅涉及历史学中的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学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大学科,反
8—13世纪是海上丝绸之路大发展的时期。8世纪后期开始,受国内商业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在成熟的海事管理体制的支持下,阿拉伯商人开始了前往中国东南地区的远航。这条航线与贾耽《皇华四达记》所载的“广州通海夷道”基本吻合,并得到考古、文献等多重证据的支持,从中可以见到阿拉伯商人移民社区的存在。“黑石号”商船的货物在中国的运输、
《太平天国及晚清社会研究》由南京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主办,主编朱庆葆。本辑共收录文章17篇,分为“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档案整理及考证”“追慕先贤”“综述及书评”四部分。“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栏目收录7篇文章,讨论了《北华捷报》对太平天国的报道、咸同时期的直隶团练、太平军在常澧地区的军事活动及影响、太平天国时期扬州
本书所收论文涵盖面极广,既包括对《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也包括近现代作家如鲁迅、贾平凹等作品的研究,还包括对荀子、葛洪等思想的研究,史学书写的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及教育的研究。有立场宏大的文章,如研究“述而不作”的崇古思维和《中庸》政治理想,贯穿整部儒学史,有些文章的切入点则比较细致,如谈论《诗经》
《宋史研究论丛》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办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论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学术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主要刊发宋史领域学术论文,兼及辽夏金元史。此为第33辑,收录35篇学术论文,分为宋代政治史研究、宋代军事史研究、宋代文化史研究、宋代文献与
本专著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XW031)的最终成果,研究的主题是中央苏区的符号传播体系与其话语建构之间的关联。首先,研究在理论体系上做了两大带突破性的阐释:一是以语言学的离散系数(CV1和CV2)来测定社会语言集团的整合情况,将语词共现分析提升到社会学研究的层面;二是基于符号学分析符号内在结构的各种经典
本书以黄河中下游嵩山东麓的郑州为叙述起点,以斯地彼域的原初聚落、中心聚落乃至城市文明轨迹流变综合比较,将笔触延展至其他河流文明,以此梳理、贯穿、归纳黄河文明的“多元与统一”的历史演化。通过远古区域性原生文明的再度书写,在突显中原区域文化的力量、作用、价值的同时,通过其他地域文化材料的铺陈,突显多域文化的原生、并进、交流
编修史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本书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史志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快推进深圳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增强深圳文化软实力,涵养粤港澳大湾区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于2021年8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开始组织编纂,历时两年,始竣其工。《BR》《深圳通史》是一部记述深圳地区历史发展的通史
本书涉及纪念阎万章先生100周年诞辰、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研究、文物研究、碑志研究5个栏目,刊登辽金史研究原创性学术论文43篇。其中,纪念阎万章先生100周年诞辰文章7篇;考古发现与研究论文4篇,包括辽代墓葬考古发掘简报、辽金墓制与城址研究等;历史研究15篇,多结合传世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对辽金史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本书着眼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围绕地缘环境、地区安全、海盗活动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开展地缘环境风险模型分析和决策支持研究,引入了云模型、语义云测度、数据包络、贝叶斯网络以及概率语言集和直觉模糊决策场等方法和技术途径,构建了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本书可供政府职能部门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