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所共同接受并遵从的价值观,集中地代表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同时也是这个民族团结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文化变迁中的西南民族价值传承》从心理层面解析文化变迁中的民族文化价值传承问题。在价值观与行为关系问题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化变迁中的西南民族价值传承》不仅就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国、民族、宗教、婚育、教育、经济价值观做
清同治五年《重修昌黎县志》由昌黎知县何崧泰主持编修,原书四册十卷,设有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职官志、人材志、列女志、艺文志、大事纪、志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后一部清代《重修昌黎县志》。
清代中国与世界
《润物无声——人文中国十三讲》从文学艺术、文化历史、新闻传播等专业课程中提炼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的有效教学载体,从文化、历史、伦理等视角切入,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当今中国文化的活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对读者进行理想、信念等精神指引,增强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
本书是资深澳门史学者黄鸿钊三十年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其对澳门发展历程的梳理,内容涉及澳门的发展历史、葡萄牙与中国交往的历史及其对澳门主权的干涉、葡萄牙对澳门的占领、澳门海外贸易的发展、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港口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中葡交往和澳门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同时,作者也介绍了澳门学研究中的重要文献及成果,并分析了澳门
《清史论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是一本面向海内外的清史研究学术论文集刊,创办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颇受学术界的重视,潜心研究、学风严谨、把握学术前沿是其重要特色。书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历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学术史论的研究文章;既收录有关清代传统文化的博学鸿词科研究,也收
《文化遗产研究第3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编的学术论文集,包括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管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研究、田野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文物分析测试研究、工业遗产·公众考古·其他等方面内容。
丝绸之路在甘肃段全长1600多千米,由于丝绸之路的联通,甘肃成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桥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沿着丝绸之路这条东西贯通甘肃全境的文化线路而搏动,因为丝绸之路甘肃文化也具备了卓越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和世界性。本书以“丝绸之路三千里”为题,在时空的维度里阐释了甘肃在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和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是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编的综合性学术文集,收录的文章主要有《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承袭赵翼<廿二史劄记>略考》《中国儒学经典翻译的学术大师理雅各》《李白诗歌译成意大利语初探》《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与周武王<泰誓上>》《<湖庄清夏图
本书以羌族释比法器风格为研究方向,重点对释比法器进行了比较详细和深入地分析,从法器的种类功能、造型特征、创作技法、艺术特征、交流融合等多个方面分别作出了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探讨,认为羌族释比法器风格特征的形成是以羌族本体文化为基础,通过与藏传佛教、苯教、汉族道教等外来文化的不间断交流,进行吸纳、融合和转化而*终形成,具有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