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主编,以口述历史、回忆录的形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二十多年间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始末,让亲身经历和见证新中国历史的老领导、老同志追忆细节,收录了陈锦华、王立诚、阎明复、邓力群、苏维民、李雪峰、熊向晖等50余老领导、老同志的回忆录、口述历史,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资料和宝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艺术的学术专著。本书从中国民族艺术的传统文化论说起,论述了中国民族艺术的特征与符号表达,并依次介绍了书画、民间工艺、雕塑、音乐等几个经典的中国民族艺术的门类。
傣泰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国际泰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也是中国地方史和中国民族史、东南亚史、特别是东南亚的泰国、老挝和缅甸的早期历史乃至印度地方史和民族史,以及中国和东南亚及印度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热点。本书对有关傣泰民族起源的几种说法一一进行了梳理,不论是“迁徙说”,还是“土著说”都以较为充分的理由,严密的考证明确指出了他们的
屯堡文化是黔中安顺独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受到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明王朝“调北佂南”“调北平南”“调北填南”引发大量汉民移居安顺,屯堡人将母源地文化移植到安顺的多元文化生境中,在与周边族群的互动中既保持了自身的文化认同,又不断地吸取周边族群的文化养分,建构成独具一格的屯堡文化,较系统和完整地保留
梓潼历史悠久,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置县。文昌文化的发源地七曲山大庙、汉代李业阙和卧龙山唐代摩崖石刻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百里程十万树”的蜀道翠云廊穿境而过,核工业基地旧址“中国两弹城”和众多的红军遗址使全县形成了“两城、三山、一水”的旅游风景大格局。《梓潼史话》向读者介绍了梓潼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用平易的语言讲述了从盘古开天地至今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重点是古代史。十五讲内容包括:文明的起源、朝代更替、汉唐清盛世的透视、古代交通、外来文明、民族关系、古代的政治法律选官制度、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军事思想与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演变、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近代历史、共和
民国22年(1933)《昌黎县志》,铅印本,12卷,至今81年。由于历时较长,原书存世数量寥寥,许多史料内容无法为世人所知。而且,由于古文枯涩难懂,繁体字不易辨认,使原县志的文化元素无法广泛传承。《民国昌黎县志校注》对原书进行标点、注释,由繁体、竖排变为简体、横排,通俗易懂,科学规范,为校注版本。对于弘扬灿烂文化,追寻
《边疆到门户:抗战时期云南城市发展研究》对抗战时期云南地区的城市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紧紧围绕转型与开放两大特征,从城市体系到城市类型再到区域城市,阐释城市诸多领域的“变”,同时,也进一步深层次地探讨城市的“不变”。《边疆到门户:抗战时期云南城市发展研究》共分为六章,分别就抗战前云南城市发展与区域开发概况、内迁与抗战时期
《南城探源》是南城历史文化遗产成果汇编,集中展示了南城的文化遗产(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以及金石文物等相关遗迹遗物)和相关历史文化资料,对于研究地方史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书是南城历史文化遗产成果汇编,集中展示了南城的文化遗产(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以及金石文物等相关遗迹遗物)和相关历史文化资料,对于研究地方史具有一定
中国民族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