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关注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代中国士大夫的言论、心态、选择,上、下两编各以“话题”和“人物”为切入点,借助大量生动的历史材料,读解知识人的命运,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是一部难得的高质量思想史研究著作。1999年初版后获得学界广泛认可和好评,曾获“长江图书奖”,并已转让韩文
本书是面向海内外的一本介绍中华文化符号的书籍,书中有文化传播的理论介绍,也有文化传播的案例介绍。本书不但为读者提供了一本简单易懂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基础读物,还表达了作者对当代文化元素符号的理解。中华文化符号是整个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质的,对现当代中国仍然有影响的重要精神。书中强调了中华文化元素符号作为我国对外
历史是一面镜子,东归土尔扈特及中路和硕特蒙古的历史不仅是巴州历史的一部分,又是新疆蒙古族史的一部分。抚今追昔,通过展示其发展变化,从一个侧面说明新疆今天的发展繁荣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用双手辛勤劳作缔造的,中华各民族的命运和祖国息息相连。只有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蒙古族及各民族才能在政治上获得真正的平等与解放,对中华民
《世界汉学》旨在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全书分“汉学视阈”、“汉学名家”、“经典释读”、“艺术史辨”、“文学对话”、“文献钩沉”、“汉
《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以清华大学国学院五位重量级专家向领导干部的文化讲座为底本,收录了五位导师关于全球史和全球化主题的一组讲稿,从理论面相、历史变迁、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多元等角度,展现了全球史中的中国文化特质。全书保留了鲜活的现场感,和面对面的可读性,以期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冷静思考全球化的影响。
本书在选材上,既注意到学生已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以避免重复;又注意以培养符合中国旅游事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中心,侧重介绍旅游业所涉及的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事象。本教材包括6章,第1章系统介绍文化定义及分类,中国历史发展概述,中国历史小常识,中国文化科技发展概述,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等;第2章系统介绍中国56个民族的民俗,
教材的总体撰著框架遵循历史和逻辑有机结合的原则,由四大紧密联系的版块构成: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总体风貌和基本精神进行系统考论,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整体性和规律性的总体把握;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儒家、道家道教及佛教文化进行系统阐释;进而对包括哲学、文学、史学、兵学、法律、艺术和科技等具体文化门类进行深度
《世界汉学(第10卷)》主要内容包括汉学与汉学家在德国——过时的概念?;“在中国人们吃月亮”——19世纪到21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傅斯年眼中的哲学、诸子及中国哲学;康熙大帝、路易十四与天主教入华;在世界的另一端:移居蒙元中国的中世纪艺术及其语汇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