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成都东软学院的教师文集。本论文集收录了人文社科方面的文章共计67篇,内容涉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教改探索、“五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六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慕课、民办本科院校继续教育、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大数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翻转课堂、高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业设计专业产学合作模式,等等。这些论文是教师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指以奥托·鲍威尔、麦克斯·阿德勒、鲁道夫·希法亭、卡尔·伦纳、弗里德里希·阿德勒为代表的奥地利社会主义倾向。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社会主义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寻求通过政治参与获取政治权力,从而将其主要策略融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政策中。
市民社会是一个关涉多学科的问题,其理论思潮之庞杂、历史内涵之丰富使得如何总体性地把握这一分析路径成为一个难题。本书稿以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垄断资产阶级社会(帝国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作为核心的关节点,试图贯穿起马克思主义分析路径的中心逻辑。
该书针对一般读者尤其是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对作为马克思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进行经济学研究成果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包括其写作背景、创作过程、思想史意义、在中西方的传播历程等,有助于读者从时间与空间、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作为马克思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进行经济学研究成果的《18571
本书考察了平等作为一种现代价值观的基础和特征,阐述了马克思对这种平等观念的批判和超越。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反思了当代西方自由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民主主义关于平等问题的讨论。同时,基于特定语境和问题意识,重新思考了当代中国平等观念的建构问题。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轨迹和脉络,记载了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寻找救国之策,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心路历程,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初心。全书辑录了1917到1927年与列宁主义早期传播紧密相关的多种表现形式的原始史料,如新闻报道、代表性著述、档案、日记、信件、广告等。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了前人丰厚思想营养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人类解放理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纠结关系及其开解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基础与逻辑起点;多维度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张力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主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归宿。西方学者基于各自理论背景和时代现实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与反思,其理论立场与观点可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理论渊源、历史语境进行了深入解读,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内涵及特征、框架构成进行了颇具成效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逻辑谱系,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历史谱系的发展历程、逻辑谱系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方法论特点,主要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原
本书在西方形而上学史的整体视域中,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理论生成逻辑、思想嬗变过程、辩证法意蕴及其作为社会现实的“商品拜物教”的生成机制展开研究,以彰显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哲学革命品格。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总体性的存在论事实”——商品拜物教的探索,使他不仅批判并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从“经济人”出发所构造的资本主义社会的
《*论坛》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的系列出版物,每年出版2辑。《*论坛》的办刊目标定位为*研究领域前沿性的专业学术刊物,以推动和深化*生平事业及思想的研究。刊物除刊载*思想及*生平事业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还刊载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性论文,兼及译稿、研究评论、书评及其他相关撰述。常设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