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手绘漫画的形式,陈磊(笔名:二混子)及其半小时漫画团队向读者呈现了从古希腊时期到牛顿时代,科学萌芽与发展的过程。毕达哥拉斯为了坚持自己的理论将学生踹进河里;布鲁诺不是为了日心说,而是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才被烧死;开普勒是个超级近视眼,并且与他师父第谷面和心不和;牛顿热衷炼金术,还是非常虔诚的教徒……不摆吓人的艰深理论
这是一本关于发明创造历史的科普大众读物。讲述了65000年以来,100种推动世界进步的突破性发明,涉及古今中外人类生活与科学技术领域的方方面面:办公、家居、交通、旅行、工业、医药、饮食、娱乐……除了我们熟知的蒸汽机、电话和灯泡等,它更多涉猎了关乎我们日常生活的趣味发明,比如:罐头、冰箱、拉链、邮票等。本书从灵感来源、论
席卷世界的跨学科综合素质教育——“STEM”,强调以数学(M)和科学(S)为基础,来解决实际中的工程(E)和技术(T)问题,本书还独特地融入了艺术(A)的审美与创意。书中的52个实验以艺术创意为取向,联结“STEM”诸学科知识,激发起儿童的创造力、理解力和动手能力,并清楚地阐释了有趣现象背后的原理。在这本书中,可以通过
本书主要内容是青少年进行的“探秘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青少年针对在科技馆、展览馆等场所寻找到的古代科技发明创造索做的科学笔记,大多以板报的形式出现,图文结合。另一部分是在100多份科学笔记的基础上,青少年对17个项目进行的深入的探究,如技术简介,模型研究、相关知识点的分析等,包括龙骨水车、拱桥建
本书系统介绍翻译的基础知识和科技英语翻译中词法、句法、章法和文体的特点及翻译技巧,通过各种科技文体的翻译实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技能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本书共12单元,每单元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座”,主要讲解翻译基础知识,介绍科技英语翻译中词法、句法、章法和文体的主要特点与翻译技巧。第二部分“课文”,课文内容
“大北方探险”是18世纪声势最浩大的科考行动,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久以及获取最多赞助的单次科考事件,其路线从圣彼得堡开始,一路向东,横穿西伯利亚,最终跨海远行,抵达北美的海岸线。探险队伍共有3000多人参与,由丹麦传奇船长白令率队,花费彼得大帝整个帝国年收入的1/6作为科考行动的经费。这次科考发现了白令海峡和
本书立足于科学技术史的发展,揭示了科学技术实践中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规范与社会、文化、经济、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了实在观、因果性、量子纠缠与自由意志、集体意向性、非概念内容、布兰顿的推理主义语义学等问题,阐述了一种可接受的科学观;立足于日常生活转向、道德批判与个性伦理学建构三个视域,揭示了文化哲学的现实意义;从大数
本书从当代科学哲学发展进程提炼出当前科学解释转向了语义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科学解释的语境化趋向。本书立足语义分析方法在科学解释中的理论意义与科学解释、科学修辞学的语境化趋向,提出了科学解释模型的语境建构及科学解释意义建构的语境计算化,在此过程中,还从数学哲学与物理学哲学两方面简要分析了现代视域下科学哲学的语境关联性。在整
爱因斯坦一生中干过最大的“蠢事”是什么?霍金到底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伽利略错在何处?欧拉为什么感到遗憾?戴维为什么与法拉第反目?哈伯获得诺贝尔奖后为什么还遭人鄙视?哈恩为何为自己的科学发现后悔不已?…… 本书讲述数十位科学大师或败走麦城、或错失良机、或留下道德污点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还原了科学家并非完
科学发明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沿着时间的脉络,重温了人类科学发明的伟大历程,结合思维导图的编写方式,为读者讲述了科学发明的发展进程,主要包括:最初的发明(1399年以前)、欧洲文明兴起时期(1400—1779年)、蒸汽动力与工业革命时期(1780—1869年)、电力与现代世界发展时期(187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