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习文稿》收录了作者王伟光自2007年底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学习的一些文稿,包括讲话稿和一些已经发表的文章。这些文章是作者多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深切体会和思考,对我们加强理论学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多年来从事马克思主义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全书分为导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若干专题、列宁思想若干专题三个部分,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史研究的方法论、恩格斯的理论贡献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重要地位、列宁在保卫马克思主义哲学斗争中的若干重大贡献、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正确分析国情、做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判断的基础上,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19781997年)的社会建设问题。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对社会建设基本问题的阐述,为中国共产党构建完整的社会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大家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的结项成果。参与写作的三十位学者,如侯惠勤、田心铭、王炳林、沈壮海等,多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知名专家,具有多年从事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每位学者一篇文章,从“读好经典是基本功”、“写好论文是硬道理”、“用好经验是妙选择”、“选好专题是新起点
2016年6月在厦门大学召开“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论坛,围绕这“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最新成果研究”、“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研究”、“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创新研究”和“‘五大发展理念’研究”、“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关于文化的理解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和阐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内涵、重要思想和价值追求,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地平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采取史论结合的研究范式,以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文化自觉为基
提高社会分配公平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关乎分配再平衡问题,更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教育各个领域。本书主要阐明《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公平分配思想对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和分配理论发展的深远意义和价值。作者从政治权力、经济体制、社会心理、文化教育、资本正外部性、工会等多维视野对《哥达纲领批判》中公平分配思想进行比较充分的挖掘和阐释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主编的一本论文集,连续出版物,每年2期。本期内容分为五个板块:基础理论研究、强制阐释轮专题、文学批评探讨、“西马”文论研究、前沿译介等,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书在全面梳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因与条件、社会发展与结构转换、社会发展与社会运行方式的变革、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文化传统的调适、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等理论问题。
《毛泽东精神》是刘振起教授的演讲稿,以通俗晓畅的文字阐述毛泽东的大善精神、平等精神、报国精神、民本精神、斗争精神、合作精神、开放精神、学者精神、修身精神,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了伟人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