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两部分,部《物质、生命、心与真理》是作者三十岁左右所著《人生之路》十部曲的一部,以自然为中心,从物质、生命论到人心与心之求真理;第二部为《人生与人文》,是以人自己为中心,而从人心论到人生与人文。前者是对话体,后者是论述体与抒情兼说理的韵文体。全书之意在于,使人对自然宇宙人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并对人生、人文形成高远
《人生之体验续编》辑录作者连续七年写成的七篇论文,意在为《人生之体验》续篇。两书在思想上有一致性,但《人生之体验》更重在对人生正面及向上性的肯定,以求超拔于现实烦恼之外,因此多在自勉而无心说教;而《人生之体验续编》则更能正视人生之反面及艰难罪恶悲剧等,意在转化阻碍人生之上达的反面事物,以归于人生正道,引导人生由平日所周
本书收录作者三十岁左右所著《人生之路》十部曲中的五部,包括《生活之肯定》《心灵之发展》《自我生长之途程》《人生的旅行》(哲学童话)和作为《人生之路》很后一部的《心理道颂》。五篇文字风格、体例相近,更多是以文学化的语言讨论人生诸多问题,但又不失哲学思考的智慧,在综摄中西方各种人生哲学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自己的生命感悟,将
本书是作者三十岁左右所著的《人生之路》十部曲中的三部,分别是教训体的《道德之实践》、默想体的《世界之肯定》、描述体的《精神之表现》,以及随笔体的附录《人生略赋》。在这三部中,部说明道德生活之本质,第二部说明道德自我之根原——心之本体的形上性,第三部说明此心之本体即充内形外的精神实在,既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生活而又表现于现
本书的诞生源于一次生日聚会。聚会的主角是作者海克·法勒刚认识几个月的朋友。这位朋友将两人的相识称为一见钟情的友谊:一种瞬间萌发、无法解释的好感。“我和这位新朋友为何如此投缘?这段友谊会在中途结束,还是会一直持续下去?”怀着对友谊的疑问和感慨,海克·法勒决定再次邀请插画家瓦莱里奥·
本书积极贯彻国家关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要求,全书共设计了九个模块,从爱岗敬业、劳动取酬、遵守规范、责任担当、苦练技能、精益求精、追求效益、问题意识和积极创新九大方面,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特征。书中选取了大量工匠精神方面的经典事例,并分析案例背后的成功经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在体例
心理学家罗伯特·莱文带领读者对自我这一极为重要又极具个性化的实体进行了趣味盎然、深入浅出的探讨。我们是谁?自我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界限在哪里?是否每个人都有多重人格?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莱文将奇闻逸事、真实案例,以及来自生物学、神经科学、虚拟现实、心理学和其他许多领域的前沿研究结合在一起,对这些
本书以中日文化史的宏大视角,依据诸多史料文献中的相关记载,系统梳理了匠人及匠人精神之意涵自先秦至现当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进和真实状况。书中重点刻画作者亲历的西尾八桥小丸屋永乐屋高野山大师堂等数十家日本知名传承老铺,生动展现这些百年寿企在严格秉持家训祖训等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完美实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成功经营和繁荣发展。
人这一生真的是为了追寻快乐而活吗?除了快乐,是否还有其他值得追寻的东西?研究表明,追求意义远比追求个人快乐更令人感到满足。问题是,每个人需要自己寻找意义吗?还是说我们可以依赖于意义的共通根源?为什么某些国家或群体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认为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有意义的人生对我们的健康有何影响?在死亡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寻找人生的
在中国思想史中,伦理思想极为丰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对于中国伦理思想的研究,一直从属于中国哲学史体系之中,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固守这种格局,束缚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也无益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也由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需要,以及总结历史道德遗产对建设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