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4)》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推出、反映我国数字政府最新进展、研究和分析数字政府建设领域重要理论及实践问题的年度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也是革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模式、擘画数字治理
回首过去的16年,中国慈善事业现代化转型取得了长足进步,现代公益慈善的运作规则和法治体系日臻完善。主张跨界融合的社会化、追求有效公益的科学化、提倡科技向善的数字化成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现代化转型的三个重要态势。 2023年,中国慈善事业转向稳中求进的新发展阶段:社会公益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慈善信托年度备案数量和资金规模增速
文化适应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核心标志,但其文化适应是城乡文化相互排斥与冲突、渗透与融合的过程,国内对此尚无深入的研究。本书具有以下三方面创新:研究内容:国内尚无农民工及其子女城乡价值观、文化适应、文化资本的有效测量工具,本研究编制了相应的测评工具,并验证信效度良好。理论视角:本书以文化传承与进化为理论框架,将价值观代际传
本书提出中国情境下协同治理能力如何影响医疗卫生组织绩效的研究视角,分析了医疗卫生组织中协同治理能力的构成要素,通过编码和范畴提炼,结合半结构化访谈,分析了协同治理能力对医疗卫生组织绩效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试图揭示协同治理能力对医疗卫生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实证分析协同治理能力对医疗卫
一个时代会有各类思潮、学风的流行,此种多元竞逐、众声喧哗的现象,在晚明明末尤其常见。明中期以来有几个运动或风潮,包括心学运动、文学复古运动、三教合一、制艺(即八股文)风潮,过去的研究较多把焦点放在大名字、大人物身上,看他们引领或主导某个运动或风潮。著者以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读书人(指地方上仅有中低级功名的一般士人,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本书在理论探索上打破常规认知,指出科技强国远非单纯的科学议题。它深入挖掘科技强国背后的理论内涵。从政治层面看,科技强国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是中国在百年未有
话语体系建设是当代中国理论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维护文化安全、捍卫文化主权的重要方略,是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与话语体系建设同向共进,中国话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认同度稳步提升,话语体系建设取得切实进展。要准确把握中国话语
本书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相关新论断和新思想,阐明了生态文明概念的由来、内涵,探讨了生态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阐释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及启示,分析了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工作,并着重探讨了国家公园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等重点任务,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若干切合实际
作为政治学方法论的历史政治学发现了政治理论诞生的机理即知识论原理,历史属性决定了制度变迁方式的差异性,并由此而产生性质不同的政治理论。在比较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东西方国家形态、政府体制、国家社会关系和对外关系演化的比较研究,发现在欧洲社会史中,制度变迁方式是竞争性、对抗性分配资源,相应地诞生了对抗性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
本书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非凡之路与文化主体性的构建历程,详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道路、理论体系及其在全球现代化中的地位与影响,深入揭示了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价值追求。通过对比研究中西方现代化路径,本书有力批判了“西方中心论”,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打破西方现代化神话、探索新道路方面的贡献。尤为关键的是,本书深刻阐述了中国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