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全面介绍了人类已有知识,被誉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工程”、“一切才智之士的知识背景”。全书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先后组织的3万余名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其中汇聚了各个领域的名家巨匠。这些名家所撰写的各类条目,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甚至许多名家的文字已成为时代的绝响。这
反法两斯战争时期的苏联对华政策,内容千头万绪,其中,同美国、日本、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等问题相互交织,构成了多国多方关系;在中苏关系中,新疆问题、外蒙古问题和东北问题层出不穷,错综复杂。本卷以反法两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为背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俯瞰苏联在此期间对华政策的方方面面,就上述这些盘曲扭结的关系和纷繁复
本卷考察与论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战对美英东亚战略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日本开始侵略期间中国局势向全民族抗战方向发展,中国抵制美英奉行的对日绥靖妥协政策,是促使美英改变东亚战略的前期准备。第二,中国全面抗战推动了美英东亚战略向援助中国、制约日本侵略方向发展,美英迈出了抗衡日本侵略的第一步。第三,中国抗战推动了
《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第1卷):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世界战略的演变》运用丰富的日文资料,系统探讨了中国抗日战争对日本世界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影响作用。主要内容是:一、论证了中国抗日战争开启的时代意义。中国抗战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开辟了世界上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代表了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
珍珠港事件后,中国积极推动反法西斯军事同盟的建立,并派遣远征军出国作战。中国还积极扶助周边国家的抗日活动。第一次缅甸作战失败后,又努力推动缅甸反攻战。缅北作战揭开了亚洲地区盟军对日反攻战的序幕。中国顺应形势变化,适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一举废除旧约,订立新约,取得平等地位。此后,历经签署莫斯科宣言、参加开罗峰会、
“九一八”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政府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扑朔迷离,变化复杂。本卷分六章梳理了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变化,其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时期外交政策及其困境的形成、国民政府摆脱对日外交困境所采取的各种政策、遏制日本进一步分裂中国的外交措施、和战转换与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
本卷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华政策,其重点在揭示英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内容、制定过程、实施过程,及其对战后英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本卷内容丰富多彩,较为生动地反映了英国如何从牺牲中国,执行对日绥靖政策,到援华抗日,最后与中国结成盟国的对华政策的曲折变化。本卷的研究表明,战时英国与中国是盟国,同中国在抗日问题上具有一致性,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中外关系中,德国与中华民国的关系是重要而秘密的一章。为了迅速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的屈辱地位,德国共和政府以及后来的纳粹政权,出于战略原料的贸易需求,对中国采取了比较友好的外交政策,而中国国民党及其领导人出自对德国人和德国精神的崇拜,一向持着“联德”方针,希望得到德方对其统一和建军的帮助。于是
《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第6卷):战时美国对华政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九一八”事变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美国对华政策。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标志,这十五年可以分为两段。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中日战争的政策总的说来是由最初的置身事外逐渐向着援华制日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受到国内国际多种因素的牵制:美国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史学研究成就巨大,近年来尤为如此。就历史学人才培养而言,如何将这些成就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了解最新学术进展,把握学科走向,从而迅速成长为时代所需的人才,是关键所在。在这方面,教材建设显然至关重要。而教材建设,恰恰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科所一直致力者。在北京师范大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