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孔子的历史传记作品。作者毕宝魁梳理了古代典籍中有关孔子生平事迹的相关著述,以传记体的形式和简明浅近的语言,系统地书写了孔子的一生,力图让这位中国儒家学派的圣人的形象更清晰、更鲜活,并从孔子的言行中领悟其富有哲理的思想,从而观照现实中我们自身的言行并以此反哺当下。
千百年来,幸福都是人类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美好人生的一项衡量标准。幸福是否真的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丰衣足食、功成名就、笑口常开、自得其乐……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才称得上幸福?幸福的程度可以被精确测量吗?在这本内涵丰富的小书中,作者丹尼尔?M.海布伦博士用幽默平实的语言详解幸福的内涵,悉数幸福的来源,并对物质、美德、福祉与幸
本系列是适合3—8岁儿童的绘本,让孩子认知自我、认知他人、认知情绪和社会关系等抽象的概念的百科认知图画书,并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以幼儿可以理解的方式演绎出来。从该年龄段幼儿的心理世界出发,“我”的世界包括自我的情感友谊——是幼儿*重要的两个情境,包含两本《情绪是什么?》《友谊是什么?》。通过生动地模拟实际的场景,
本书向人们展开了一幅关于反思平衡方法的整体画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概述研究反思平衡方法的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并总结本研究的方法、思路以及特色与创新;第二,运用发生学的方法对反思平衡方法的起源、历史生成、演变样式进行纵向的考察,旨在探究该方法的提出背景以及发展脉络;第三,将
《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与伦理规范》围绕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进行了深入探讨。《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与伦理规范》从人工智能相关法律、各国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的法律风险、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领域的国际合作等几个方面,对促进人工智能
本书章主要介绍经典德性伦理的核心概念以及德性伦理对以功利主义和康德式道义论为的规范伦理的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辩证看待德性与规范之间在实践中的圆融关系。第二章主要论述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对道德行动的正当性提供的说明。第三、四、五章主要介绍在当代重要的应用伦理议题中德性伦理做出的尝试及其批评。
“幸福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传播积极心理健康理念与文化的课程。这门课程内容根植于中国本土的研究成果,探讨中国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围绕着“幸福”主题,课程阐释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与幸福体验密切相关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认知、积极人格、积极关系、积极组织与氛围、压力的积极管理与积极改变等积极心理健康理念与文化。
道德记忆是人类运用其记忆能力对自身特有的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它是连接人类道德生活的过去和现在的桥梁或纽带。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道德记忆做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自然道德记忆和人工道德记忆等区分。人类在漫长道德生活史中形成的道德记忆为当代人类向往、追求和践行道德提供了历史合法性和合理性资源。道德记忆是道德维持其
本书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重要著作,被20世纪晚期批评家们誉为“伦理学研究的新的转折点”,成为当代德性伦理学兴起的标志性著作,其影响力至今仍然不可低估。本书首先从理论上审视当代人的道德处境,发出令人忧虑的困惑:启蒙运动之后的现代社会由于告别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两千年来的德性传统,从而处于“德性之后
现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的核心命题在于,在古今中西的比较坐标逻辑中,从三重维度着眼对道德文化的适宜性进行系统性重构。其一,构建现代中国道德文化的经济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是重构今日中国道德文化的基础性条件。其二,构建现代中国道德文化的社会维度。一个道德社会的建设对于每个道德个人的养成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