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6年至公元628年间,以地中海盆地为核心的罗马—拜占庭帝国与以伊朗高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核心的帕提亚—萨珊帝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周期性相互攻伐,即所谓的“罗马波斯战争”。本书主要内容为公元1-7世纪罗马—拜占庭帝国与帕提亚—萨珊帝国的战争史,主要利用希腊罗马史料、犹太史料、亚美尼亚史料和阿拉伯—波斯史料为文献基
本书以灌溉农业、畜牧业和小麦种植业为重点梳理1788-1901年殖民地时期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与环境演变的整体进程,发掘澳大利亚农业系统建立过程中长时段与大尺度的环境变化、环境认知、殖民科学、种族关系等多重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解析殖民农业的发展叙事与殖民帝国的扩张神话。一方面要把农业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将农业的发展置于欧洲
代议制度滥觞于中古英国,它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孕育于中古代议思想之中。而代议思想的出现亦非一日之功,而是古典时期的文化与制度遗产传承、发展、演变、融合的结果。伴随着中古代议思想家们的理论探讨,这一思想最终形成并被运用于中古英国的政治实践,由此产生了代议制。本文对中古英国代议思想的萌生、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
位于中国东方和南方的朝鲜与越南同属古代中国最亲近的邻国,自古迄今,政治、经济与文化均与中国密切不可分,尤其是明代中国作为古代东亚“宗藩体系”的核心,有从朝鲜、安南、琉球征索、纳贡来的宦官阉人。这些出生于朝鲜和安南却“异化”为“贡品”被进贡到明朝而其又纵横捭阖于出身地(朝鲜、安南)与工作地(明代朝廷)之间的“国际化太监”
中世纪晚期(14-15世纪)是英国近代化的孕育和启动时期。这一时期的农民阶层作为传统社会的主体,生产力的主要创造者,其社会生活水平在基本层面上体现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程度。本书以经济-社会史关注日常生活为出发点,从农民社会生活这一微观角度透视英国社会转型,既强调劳动者在社会变迁中的历史作用,又将日常生
本书北京大学日本史研究大家王晓秋教授近年研究日本的作品集,本书收录的是作者已经公开出版的文章,是叙述自古以来的中国的日本史研究悠久传统、传承的简史。本书四编组成。其中第一篇是中国人研究日本史的悠久传统与传承;第二篇是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战争对日本的影响;第三篇主要是通过中国学者的日本研究著作来反映近现代中国
这是一部从气候学、动物学、植物学、骨骼学等自然科学学科考察古罗马历史的论文集,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瓦尔特·沙伊德尔汇集了处于领域前沿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遗传学家的七篇论文,其研究成果有助于重建古罗马世界的生活。他们讨论了气候变化及其对古罗马史的影响;以丰富的人类骨骼材料记录构建了一个生物档案库,其中保存了有关健康、营
《狗狗都市观》介绍了纽约、巴黎、伦敦等三大主要都会中一种惊人变化的起源——人犬关系。如今,当你漫步在任何一座美国或欧洲城市,可能不需要走多远,就能看见有市民在遛狗。那些经过驯化的犬科动物轻松自如地穿梭在人行道、马路以及其他各类建筑设施中。但是,你可曾想过,或许我们的城市恰是由我们对狗狗的反应塑造而成,只不过我们目前并未
拜占庭的查士丁尼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经历了政治和文化上的伟大复兴,国家的疆界再度扩展到整个地中海世界以外,然而这种辉煌的成就维持的时间却非常短暂,在查士丁尼统治末期,帝国便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这主要源于战争频仍导致的国家财政无以为继,而波斯的入侵、蛮族的反抗、内部基督教纷争等问题,使得查士丁尼之后的君主们逐渐
本书从一位女性小人物的视角出发,将个体经历与宏大史诗紧密交织,带领读者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穿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