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记录--科技发明(四色)
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明确了科技领域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2006-2010年知识创新规划中部署了“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研究”这样的重要课题,以期从重要历史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认识技术与创新规律,为研究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思想启发。《技术转移与创新从书》是“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研究”的主要成果
在人类漫长的求知求真道路上,不同的历史铸就了不同的科学成就与科学文化。《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与同时代的中国》以世界科学中心在国家与地区间的转移为线索,以卓越的科学家与关键性的科学发现为主体,分章讲述科学发展史上的古希腊与希腊化、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大幕的掀起(意大利城邦)、科学革命与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英国、法国和德国)和当
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学试验、手工制作、益智训练、户外游戏等内容设计,使青少年在有动有静的活动中达到提升智力、启迪智慧、美化生活、强身健体的目的:本套图书版式设计活泼,图文并茂,融趣味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于一体。
《系统重要性测度原理与应用》全面深入地介绍了重要性测度,以及重要性测度与其他设计工具相结合的建模方法。这其中包括一些方法,它们仅需要知道元件可靠度的排序或范围,而不需要知道可靠度准确值。这种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元件可靠度估计的难题,而元件可靠度估计的问题又恰好是各种可靠性问题中必要而难以解决的。基于此,一些重要性测度
彼得·伽里森是美国当代科学史领域的新生代领军人物,他对20世纪微观物理学史的研究,通过对围绕图像这一特殊史料展开的科学实践活动的刻画,提出实验、理论和仪器三者在科学发展中的互嵌式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交易区理论成为继库恩的科学革命之后,关于科学发展的另一全新图景。此后,伽里森通对16、17世纪围绕科学图集展开的科学实践
本《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集·第八辑》的报告涉及科技发展历史回顾、科技前沿热点探讨、科学伦理道德建设、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内容。《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集·第八辑》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前沿,了解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环境
《中国文化读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介绍了古代科技,所选作品都加上简单易懂的注释,并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文。《中国文化读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每篇作品除了注释和译文外,根据作品情况,还列有“背景资料”,使小学生对文章作者、或者科技发明的背景有所了解。
牛顿和达尔文的思想现在仍是揭示自然规律的主导范式。理论生态学家Ulanowicz在《第三窗口》中对此发起了挑战,他认为牛顿和达尔文的模型都不足以解释事情是如何变化的——如自然中发生的创新和涌现。牛顿和达尔文几个世纪前建立的形而上学基础,今天已经不适合指导对复杂动态系统的研究。例如,生态系统的动态就违背了牛顿理论所有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