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作为一个概念,最早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导师们所创造。“党风”一词,是由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在《整顿党的作风》演说中最先提出。用“党风”这个词来形容党的作风,以引起人们对“风”的警觉,就如同说“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这句话中的“色”和“味”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汉语词
中共二十大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本书运用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历史内涵、历史典故、历史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两个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历史性变化。“两个结合”是
《合伙人》(2025年增补版)延续了此前围绕案由展开的章节体例,全书囊括了900多个案例、2300余个法律问题。 《合伙人》(2025年增补版)基于新《公司法》的修改及最新司法观点,内容涵盖新《公司法》下公司章程记载事项、董事会与监事会的设置方式、公司发起人的责任承担、出资瑕疵与股东失权制度、股东知情权行使范围、强制
本书为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立项重点课题-社区矫正对象学习教育读本(项目号:FZFK24-01)最终成果。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并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专门立法。该法第三十六条明确:社区矫正机构根据需要
建设工程结算诉讼实务与案例解析(第三版)
自由与平等是否兼容可谓当代政治哲学的大问题。本书聚焦在福利权这个主题,两位杰出的哲学家从消极自由概念出发展开了精彩的辩论:斯特巴坚信自由与平等相兼容,消极自由不仅能推导出消极福利权(穷人从富人那里拿走生活必需品),而且应拓展至超越时空限制的积极福利权(遥远民族与后代);纳维森则认为自由与平等不兼容,因为不能从尊重消极自
本书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治理实践创新,提出了中国发展治理经验与模式的分析框架,探讨了改革开放实践的历史经验及其对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经济繁荣的启示。全书分为四篇。第一篇从经济理论层面论述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所奠定的发展治理模式的理论框架、特征及其构成要素,并梳理中国发展治理实践中的重要制度
本书以增值税应税行为的立法问题为研究对象,基于增值税从经济的角度是一般化的消费税、从法律的角度是销售税以及对物税、瞬间税等税种属性,遵循量能课税原则和税收法定原则,并考虑征管便利及增值税形式主义课税特征,探究增值税应税行为构成要件成立的一般及例外规则,在此基础上体系化构建构成要件并完善立法,也为实践中判断一项行为是否具
司法裁量既是法官或法律机构适用法律的过程,也是实现司法公正和保障当事人权益的重要手段,在司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司法裁量理论是司法理论中的经典问题,既关系到如何看待法律本身,牵涉法概念层面的内容,又包含如何定位法官角色以及司法职能的问题。司法裁量是考验法官能力的试金石,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法官如何行权进行裁量。而这关
《如何树牢正确政绩观》一书深刻聚焦新时代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履职的根本性问题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建设。本书开宗明义,指出三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从政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直接决定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人生选择和施政成效。 书中系统阐释了正确政绩观的核心要义,紧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解答政绩为谁而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