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的技术诠释学主要从现象学角度来展开的,特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与伽达默尔的现象学,当代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技术诠释学还需要从文本视角对技术展开诠释学分析。本专著将对海德格尔的技术诠释学、伽达默尔的技术诠释学、伊德的技术诠释学等进行述评,并研究技术诠释学正在走向量子技术诠释学。在具体内容上,本书还将研究:技术何以是诠释
本书是作者团队承担的国家863课题“LED非视觉照明技术研究——极地站区半导体照明及光健康实验研究”和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南极科考智能人因健康支持系统研究”的成果。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从1984年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奔赴万里之遥的南极开展
“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具有灵魂地位。甚至可以说,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科学问题的生成与进化史。然而关于科学问题的哲学研究,在科学哲学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书的论证主要基于两个视角。一方面,在生成论视角下,纵向探讨了科学问题的生成、转移、分岔等具有自组织性质的进化机制;另一方面,在科学实践哲学视角下,横向探讨了科学问题的
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报告服务与产业情报研究中心重点科技领域课题组的重要成果之一,聚焦人形机器人、柔性电子、mRNA、6G太赫兹、零碳建筑、超材料、线控底盘等科技前沿热点领域,基于专利、论文数据的深度分析,结合政策研读,对各领域发展历程、观点与碰撞、竞争与合作、技术热点、发展态势、优秀研究团队、创新企业代表等
这是一本有趣的,让孩子乃至成人都爱不释手的超级科学实验百科书。本书包含了从可以立刻动手的简单实验,到小魔术、手工艺品、料理实验,有趣的科学实验、人体实验,对小动物进行观察的实验以及科学家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真正的实验等等,书中以实景图片还原实验过程,直观呈现实验现象,可谓包罗万象,妙趣横生。
本书主要以“丝路文明互鉴”为研究本体,阐释丝路磨子、扇子、轮子、铁犁等技术物背后所体现的“物的哲学”。在全球史观视角下,丝路华物接通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根脉,重组了西方文明的思想资源、制度资源和技术资源,缔造了西方文明在发展动力、帝国身份和殖民攫取的时空特质,启蒙了西方开阔世界的思想与眼界,激发了西方科学理性以及工业
本书基于考工学理论视角,以中华考工历史为依据,首次系统总结与归纳了中华考工理论体系,具体内容围绕从战国的《考工记》到明代的《髹饰录》的知识体系,考察了中华考工文化理论体系、工匠精神体系与考工批判体系,还原了中国特色考工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进而建构中国特色考工学理论体系。
本书第一部分揭示了宝石矿物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发现和开采的。解释了光的重要性,如何区分真假,切割和抛光,装饰技术及其应用,从4500多年前一直讲到现在。第二部分是宝石品类介绍,详细描述其历史、特征、化学和物理特性,突出了一些有趣的项目,如故事、神话和相关图例,并附有一张显示全球宝石矿床的彩色地图。
这是一部讲述北极探险历史的作品,聚焦于北极地区最重要的航路西北航道的发现历程。作者肯·麦古根挑战了关于北极历史的传统维多利亚英国式叙述,调查和研究了毛皮商人探险家和加拿大土著人民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做的贡献,生动翔实地将这一段历史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书从十六世纪开始讨论到当下,话题涵盖气候变化和西北航道相关的
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孕育出了与世界其他民族不同的古代文明。尤其是在与自然搏斗和合作的过程中,中华各个民族创造了许多叹为观止的古代发明,铸就了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星闪耀时刻。《自然的匠人了不起的古代发明》挖掘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六个古代发明,描述了各个发明在当时的环境中如何被发明出来的。孩子们可以深切感受古代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