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志愿服务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立足社区、面向家庭、扶危济困、守望互助是巾帼志愿服务的宗旨和特点,也是巾帼志愿服务的工作定位和工作重点。多年来,巾帼志愿服务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态化开展帮困解难、雪中送炭、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工作,成为妇女思想政治引领、参与
由于中国治理规模的庞大以及社会现实的高度复杂性和异质性,决策者很难通过制定一套细致周密的政策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为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通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这也使地方政策执行效果千差万别。影响政策执行绩效的机制为何?究竟是执行主体所具有的资源禀赋,还是其所处的组织与社会环境更能影响地方政府政策执
在消费地位不断提高,消费领域的问题日益复杂的新形势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21》以“消费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分为13章,分别从“消费悖论”、中国城乡家庭消费分层结构的演变、中产阶层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消费变迁、新冠疫情下的居民生活韧性分析、数字化转型与第二次消费革命、新型消费与数字生活、数字化时代
该书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从历史、理论、实践、价值四个逻辑层面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十个基本问题,采用设问的形式,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和条件,科学内涵、重要特征、领导力量,实践任务、战略规划、重大原则,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路径选择等,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由来、理论内涵、实践
本书是西南政法大学政治学学科及相关学科集体智慧的结晶,精选了十余位学者围绕基层政府与社会治理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围绕基层政府变革与社会治理,力图体现学科理论前沿、追踪基层社会治理热点。全书包括制度研究、政策研究、实践探索三个专题,所收录文章主题涉及基层治理体系建构、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与政策工具的优化、公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技
国家治理转型是国家强制性权力向国家基础性权力过渡的过程,但国家基础性权力的提升需要以发育成熟的基层社会(村民社会)为基础。如果缺乏具有自治能力的基层组织为依托,国家基础性权力会重新寻求国家强制性权力的嵌入,从而造成国家治理能力转型的困境。要化解项目治村的实践困境,核心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关键是充实国家基础性权力建设的社
本书认为社会组织公信力即是指社会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抑或者说是社会组织在履行使命、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所具备的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和信任的影响力能力,也是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普遍认同感、信任度和满意程度,以及自愿为社会组织奉献的程度。我国社会组织相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发展还比较薄弱,加之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存
未来社区既是数字社会建设的神经末梢,又是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本书分别从未来社区启动的背景、数字赋能城市基层治理的理论与逻辑,以及国内外社区数字化建设经验三个方面勾画出了面向未来的社区治理创新图景。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从我国社区现存三端问题出发、从九大场景的数字化改造和赋能举措着手,创造性地发展了九大社区数字
《民主监督思与行: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2022年履职实录》为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教授2022年工作纪实。全书包括“两会手记”“年度提案”“调研手记”“参政之声”“社情民意”“媒体关注”几部分,50余万字,以政协的主要功能——民主监督为突破口,记述了作者2022年参与两会的情况和感悟,以及在教育、参政议政
本书阐明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忠、孝、和、民本、礼法、自强等十一个范畴的具体内涵,并将这十一个范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范畴相对应,结合现实,对传统的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并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方式、方法、途径、措施中融入了中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