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托第十五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以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为宗旨,通过筛选和专家评审,从投稿论文中遴选出优秀论文,整理编辑而成。论坛及论文集从科学学习中的馆校结合入手,搭建科学教育交流平台,促进各类场馆和学校互助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专家孙小淳教授撰写的中国古代科技通史,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特征,并放在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中,揭示中国重要发明与创造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深层原因。同时,作者以丰富的历史事实和明确的逻辑线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起源、发展和转变。从四大发明到农业、医学、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具体实
《中国元朝科技史》原作者是中央民族大学云峰教授,本书隶属于1994年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中国全史”系列丛书,张岱年、季羡林任名誉主编,史仲文、胡晓林任主编。《中国元朝科技史》作为一部断代科技史,涵盖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农牧业、水利学、建筑学、手工业技术、中外科技交流等部分。元代科技发展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对后世产
本书包括《星云世界的水手——哈勃传》《再探大爆炸——宇宙的生与死》《科学简史——从文艺复兴到星际探索》《技术哲学——从埃及金字塔到虚拟现实》《技术的阴暗面——人类文明的潜在危机》《大灾变——自然灾害下我们如何生存》《改变遗传——CRISPR与人类基因组编辑的伦理》《解困之道——在复杂世界中解决复杂问题》8种图书,涵盖物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轨迹上,全球变暖、新冠疫情、粮食危机和地区冲突等事件频繁发生,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深层次的联系。不可思议的是,森林火灾与流行病、民粹主义与寻找食物的鱼类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关联。这些现象都指向了一个核心事实:我们生活在一个错综复杂、万物相互联系的世界中。这种复杂性正是复杂科学存在的根本原因。 在
本书是刘兵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们在科学编史学研究方向的成果精华汇集,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科学史研究新方向的科学编史学考察,包括建构主义、女性主义、人类学视角的科学编史学以及科学修辞学、视觉图像等与科学史的关系等;第二部分是编史学人物研究,涉及皮克林、伽里森、阿伽西三位科学编史领域的重要人物;第三部分是科学编史学问
中国古代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本书以立体书的形式,向小读者介绍中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创造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将四大发明融入了科学、历史、人文等多学科内容知识,运用浅显易懂的文字、灵动的插画,结合多种机关、立体页,让枯燥的历史
中国博物学评论特辑:回归生活的博物绘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现代科技甚至深刻影响到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状态。每个人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创能力是童子功,如果一个人在高中阶段前没有形成对科学学习的基本能力,那么很难在以后的生涯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精神和持续的科创能力,也会丧失科学层面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本书从揭示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出发,反思当前科创教育
本书作者阐述了生态学、进化论和生物地理学的几大基本定律,以及任何人类活动都无法废除的生命法则。生命不会被人类最完美的计划所束缚,相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为什么人类自己的未来都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