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遗产》由北京科技大学主编,定位为国内技术史与技术遗产领域的重要学术著作。内容主要包括:(一)技术史;(二)技术文献与档案;(三)传统工艺;(四)技术考古;(五)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六)遗产保护;(七)遗产传承与利用;(八)学术动态。本书立足国内科学技术史、文化遗产学科发展需求,以发表高水平的技术遗产认知和保护利
该书为“中国现代教育社团史”丛书的分册之一。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历史和变迁。全书共7章,以及大事记等。该书分别介绍了中华自然科学社成立的背景及相关研究、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创建及前期活动、中华自然科学社的组织及运作、中华自然科学社重庆时期的发展历程、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分社活动、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后期岁月、中华自然科学
本书对戴震重要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考工记图》及其他自然科学著述进行白话翻译和注释,并附以大量实物图表,为读者阅读理解提供尽可能的方便。书稿选取戴震二十三篇自然科学著作加以注校和翻译,用功精深,考证严谨,译文通俗易懂。从书稿选择戴氏自然科学著作译注,由此可窥见戴氏宏富的学术成就,以简体、白话文翻译面世能让今人更容易走进戴
《科技简史》共分上、中、下三册,以编年体的形式梳理时间线索,着重讲述了人类科学技术在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发展历程。以科学技术为主干,以人物成就为枝叶,涵盖各个历史阶段最杰出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成果以及世界上的著名科学家。本书从人类的诞生开始,选用数百幅历史场景图片、原理解析图片、文物图片、人物肖像等,努力还原出人类的科技发展
本系列丛书包含三大主题:身边的科技、生命科学及地球科学,基本涵盖了儿童认知与感兴趣的科学领域。不同于一般的科普读物,本系列丛书作为“综合主题科学绘本”,将每一个科学主题分为生活童话、现场体验、科学家的故事等版块,以三种形式的内容展现给孩子,并扩展至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本册书包括《有生命的机器人》《神奇的电与磁》
本年鉴共18章,主要反映上海市各个领域科技工作的进展和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各项工作的情况。
《中国工程院年鉴》是记载中国工程院历史的文献资料。该书较为全面、系统地了反映中国工程院每年开展的工作、取得的业绩和各方面情况进展,是一部综合性资料书。本书为2022年卷,根据2022年的工作内容,全书分10部分,共100万字。主要内容为:1.重要文件;2.会议纪要;3.院士队伍建设;4.战略咨询;5.学术活动;6.出版
本图书是对科学家与人文精神的系统研究,重点探讨了科学家为何需要人文精神、何谓科学家人文精神、科学家人文精神的作用、科学家人文精神与科技发展的内在勾连、哲学人文精神支撑科学原始创新何以可能、科学家人文精神积极作用的有限性、大科学时代科学家应当具备怎样的人文精神以及科学家人文精神的现代培育等主题。全书包含9章,涵盖了科学家
原有的技术诠释学主要从现象学角度来展开的,特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与伽达默尔的现象学,当代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技术诠释学还需要从文本视角对技术展开诠释学分析。本专著将对海德格尔的技术诠释学、伽达默尔的技术诠释学、伊德的技术诠释学等进行述评,并研究技术诠释学正在走向量子技术诠释学。在具体内容上,本书还将研究:技术何以是诠释
本书是作者团队承担的国家863课题“LED非视觉照明技术研究——极地站区半导体照明及光健康实验研究”和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南极科考智能人因健康支持系统研究”的成果。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从1984年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奔赴万里之遥的南极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