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方式,结合作者临床观察、实践和思考,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治疗的交汇点,深入分析了中国文化对于中国家庭的影响,提出了不少原创性的概念,比如中国家庭的“鸡蛋型结构”、中国家庭的“回归性扩大”阶段、留守家庭的“代理户主”现象、青少年家庭的“选择性自主”现象、中国文化下个体化“W”形的发展模型等。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成果。本书旨在探讨涉罪未成年人人身危险性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聚焦于如何在未成年人司法中实现教育与惩罚的平衡。全书分为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系梳理了人身危险性评估的学科基础,探讨了刑法学、犯罪学和刑事诉讼法学对人身危险性、社会危险性、社会危害性等不同概念的理解,并分
《区域国别学年鉴》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高盟)主办,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和黑龙江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承办,旨在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中国区域国别学发展的大事、新事和要事,汇集100余家高校区域国别学建设成果,主要
雅典的民主政治为雅典带来了两百多年的稳定和繁荣,也让它成为希腊世界的霸主,因此雅典的民主是古希腊研究的永恒话题。本书是一本关于雅典民主的优秀通识读物,介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和衰弱的历史进程,并论述了雅典民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以及雅典民主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缺陷,最后是学术界关于雅典民主的研究现状,为我们基本呈
本书追踪了从城邦的起源到现代民族国家兴起这段时间政治理念的演变,并试图提出贯穿其中的政治原则。作者认为,政治理论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认为国家是为了最好的生活而存在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漫长而混乱的罗马帝国和中世纪时期,以及当下的现代民族国家时期。在最后一个时期,借助均势、自然法、主权、契约等思想,人们逐渐形成
\\"苏联法在传统上深受罗马日耳曼法影响,法典化和体系化特征明显,并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基础上构建法律体系。《苏联法》研究,重在苏联时期的法律制度,在时间上从俄国十月革命至苏联解体,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以及审判制度和检察制度、法学教育和重要法学家等。以社会主义法为特征的
本书从跨学科的视角对非洲法研究相关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厘清了比较法视野中有关法系、混合法系的争论;梳理了外来法律文化对非洲的影响,特别是大陆法系、普通法系、混合法系对非洲国家宪法的影响;阐释了非洲普通法系国家与非洲大陆法系国家适用国际法的相关问题;分析了非洲国家涉海条款入宪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探讨了国际合作打击
本书围绕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种主体在京津冀地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职能、作用机制、参与现状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阐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多主体的交互关系与协同合作模式。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京津冀地区各主体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行为策略选择。借鉴长三角地区城市基层治理特点与创新模式,探索京津冀多主体协同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
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就是一部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的壮丽史诗。本书以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为经线,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为纬线,提炼出100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有力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生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