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为什么资本这一生产要素能够创新”这一主题展开,以马克思《资本论》及其经济学手稿为文本基础,深入研究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相较于其他生产要素而言,为什么能够创新。本书研究的总体逻辑结构如下:资本为什么能够创新(除了由资本本性所决定的内因推动创新之外,企业家精神、制度供给等外因也推动资本创新)一资本创新的要素(主要包括
本书以关于性别的观点,特别是关于女性主义思潮为主题收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并加以评述。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即马克思恩格斯论性别、资本主义与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以及女性主义与正义,着力展现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等思潮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性别不平等、性别剥削等问题的考察与批
本成果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思想对话史、理论认识史、文化交融史的系统梳理与逻辑整合为理论线索,以史论结合为跨学科学术研究的方法,力求回答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对西方哲学“何以能化”、“以何能化”的问题,以期助推学界对“西方哲学中国化”进一步反思创新,以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繁荣发展与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建设之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课”教学设计
生态危机始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及西方左翼学者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批判,并初步形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帝国主义三种主要理论体系,继而对中国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本书的研究绝大多数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奥地利等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在全部现代性批判中,鲍德里亚、鲍曼和维希留等的思想乃是当今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其深刻之处在于他们从技术批判角度阐明了现代性面临的重大危机:实在观念的瓦解、流动性带来的生存恐惧以及加速度革命造成的“地球风暴”威胁等。本书从他们对现代性现象的批判入手,以“超级现代性批判”作为视角阐明了他们的理论逻辑及其核心观点。同时,在国外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新话题。本书系统阐释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的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和具体过程,并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过程及其理论教学链(厘掘思想、创新内容、讨辩激思、写讲促学、评阅叙事、交流汇报)、实践教学链(观、听、访、演、帮、思)、
在恩格斯众多的书信中,精选了他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20多封书信,比如,《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4月12日)、《致保尔·恩斯特(1890年6月5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致保尔·拉法格》(1890年8月27日)、《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
本书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研究,系统回顾了马克思的学术生涯,梳理了马克思的学术思想发展脉络,以异化、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意识形态、劳动、阶级、政党、国家、革命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等为主题,分别概述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观点,对马克思的整体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做了简短而全面的评价,全面呈现了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是我社2011年出版的书籍,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需要,故又对其进行修订,以期更好地为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帮助。具体篇目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为主,并精选了毛泽东、邓小平的若干重要著作。在篇目选择上,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