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政策评论》是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所、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定期出版的一份专业性学术出版物,旨在推广政策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以关注中国公共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为依归,探索中国的公共政策理论和规律,提升公共政策的品质和公共治理的质量。《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17卷)》共收录了十一篇文章,
《商周服制与早期国家管理模式》基于中国早期国家的结构与管理模式这一视角,将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考古材料相结合,对商周服制展开了极为丰富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新颖而重要的见解。全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从甲骨文、金文中服字的使用情况入手,结合关于商周服制的文献记载,考证商周时期服制的基本史实及商周服制的构成。二
该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原乃为初治中古政治史者,读资治通鉴之参考书。分上中下三编,从统治阶级之氏族、政治党派之分野、外族盛衰三方面论述唐代政治史,是后人治中古史必读之作。
该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中古史研究之力作。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提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
习近平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在历史与现实、未来的内在联系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对于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理论·现实/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卷》正是从这样的逻辑起点出发展示马克思主
“沧海百年,民生不息”。保障和改善民生历来是中国党和政府持续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当前新常态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包容式增长的根本任务。本书基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民生需求,秉持效率和公平的融合价值取向,从效率绩效、效果绩效和公平绩效三维层面构建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评价框架,并试图以地方政府行为模式为逻辑载体,揭示出转型
本书在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城市社会的实际特点对社区行动者及组织的决策过程进行分析。按照从社区组织自身的运动方式分析,到社区建设的对策分析,再从由社区的决策分析研究过渡到社会管理升级研究的研究路径,通过理顺分析决策过程中“理性”与“有限理性”分析方式的关系,研究非理性因素在
我们正身处“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书聚焦中国经济崛起与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一宏大主题,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表现与机理、世界经济的新风险和新动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新路径、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
马来西亚华人和印度人政治参与历史比较研究
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