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书除了“资政、育人、存史”三大功能外,还具有“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存史价值。明嘉靖《吴江县志》共28卷,首1卷,首卷为旧序、绘图。其余28卷以“志”分类。地理志设沿革、疆域、山水目;建置志设城池、桥梁、栅坝、公署、学校、表坊、古迹、园第、墓域、形胜目;食货志设户口、土田、物产、贡赋、徭役目;
本书是《宋史》校录本,以光绪元年浙江书局刊本为底本,据元刊本校勘,补出卷二百九十二《田况传》一叶。
外务省通过此次调查,全面掌握在华外国公共设施,可以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更好地制定今后对华政策,亦是目的之一。 本论丛主要分为两卷,第一卷主要是外务省下达的指令及日本驻中国北方地区五座使领馆提交的报告,第二卷主要是日本驻中国南方地区五座使领馆提交的报告。本次收录的日文档案具有较高的学
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和发展考虑,二战前有关日本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书籍,尤其是日本侵华政策方略的论著和资料被大量翻译。从事中日文化研究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实藤惠秀在研究这一段历史中谈到:“这时中国研究日本的决心甚为强大,出版了许多日本丛书之类,固然有彼等本身研究所得者,但大多数是翻译日本人关于日本的著述的。尤其
一九一一~一九二七年间,汉译日文书达到五百三十七种;而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间,汉译日文书达到一千五百八十三种。内容涉及文学、哲学、经济和法律等学科领域,特别是日本有关唯物史观的著作几乎都被翻译成中文,很多经典名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和发展考虑,二战前有关日本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书籍,
本书所收档案以雍正、乾隆时期为主,均为蒙文档案,包括谕旨、示、薄册、咨、呈等多种文类,为国内首次系统性刊发,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献价值。在整理过程中同时对档案目录中的发文时间、发文单位以及档案主题等内容进行了校核,修订了现有目录的若干失误之处,方便读者使用,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本书为第六辑,共收录26位作者的30种著作。其中如李健命的《寒圃斋使行日记》详细记录了燕行使团在北京的花费和完成册封的详细过程,同时还记录了回到朝鲜后的使团成员的个人命运,这部日记是研究清康熙六十年至雍正朝、乾隆朝的重要文献;姜浩博的《桑蓬录》文笔細膩,详尽记录了在中国的见闻,是研究康熙末到雍正初清朝政治的重要的第一手
本书以州为单位,以时代为经,人物为纬,考证唐代各州(郡、府)历任刺史(太守、尹),将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十五道328州郡刺史可考者,网络殆尽,统于一编。并附有《州(郡、府)名索引》和《刺史名索引》,便于研究者使用。本书无论是体例的明晰性,资料的穷尽性,考证的缜密性,还是对唐代州郡长官的全面精详的考证,是唐代职官研究的重要创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分十二本纪、八表、十书、三十列传、七十世家。本册为纪一。
近代日本为满足侵略与殖民需要,长期、系统开展对华情报调查,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包括个人踏访、满铁调查、兴亚院调查、其他机构团体调查等诸多形式。调查活动一直持续到日本战败,留下卷帙浩繁的见闻录、调查报告、统计资料、研究专著等档案文献,客观上为从事晚清民国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及中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