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尚书》学研究”的成果,《尚书文献选辑》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已由线装书局出版,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继续推进重大项目,现对清代早中期《尚书》文献予以影印出版,编为《尚书文献选辑(第四辑)》。在清代学术的演变下,清代《尚书》学不断发展。清初官方《尚书》学以《日讲书经解义》和《书经传说汇纂》为
虽然后人对李鸿章提出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说未必全然赞同,但对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期这一观点却鲜有质疑。究其原因,晚清时期在国家的近代化转型、西方制度与文明的吸收、国民意识的觉醒、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的兴起等诸多方面,体现出不同于之前王朝末期的面相。职是之故,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晚清的研究既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终
归善斋《尚书》八训章句集解,是《归善斋章句集解》的第6册。《尚书》八训,是君主及诸侯在备战、出征前、行军途中、战地、战后对将士、臣民、所帅诸侯、归顺的蛮夷属国发布的誓词,声讨有罪,确立规则,示以赏罚,或表述悔过。其中,声讨有罪,构成前六誓的核心内容,陈明被征伐者不敬上天,征伐者受命于天,代天行罚。《夏书·甘誓》、《商书
南北史合注共一百九十一卷(明)李清撰。这是一部史学名著,与《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与纪要》被称为清初三大奇书。顾炎武,顾祖禹所纂上述两书,流传很广,并有二顾合刻,今又有标点本传世。而此书在清乾隆朝编纂《四库全书》时原定收录,所以撰有提要,乾隆五十二年(1787)发现著者李清所撰《诸史同异录68卷》中有违碍言论。遂选
《隋书》,唐魏征等撰,记载隋朝自隋文帝开皇元年(581)至恭帝义宁二年(618)共38年的历史。全书共八十五卷,包括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今注本二十四史?隋书》选取存世最佳版本为底本,辅以多种参校本,全面纠正现行校点本中的校点错误,形成一套新的校点横排繁体版本。在保证文本精良可靠的基础上,对原书职官、名物、
《宋书》,南朝梁沈约撰,记载南朝宋自宋武帝永初元年(420)至顺帝昇明三年(479)共60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选取存世最佳版本为底本,辅以多种参校本,全面纠正现行校点本中的校点错误,形成一套新的校点横排繁体版本。在保证文本精良可靠的基础上,对原书职官、名物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记载自汉末至晋初魏、蜀、吴三国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选取存世最佳版本为底本,辅以多种参校本,全面纠正现行校点本中的校点错误,形成一套新的校点横排繁体版本。在保证文本精良可靠的基础上,对原书职官、名物、地理、典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载南朝齐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共23年的历史。全书原为六十卷,现存五十九卷,包含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今注本二十四史?南齐书》选取存世最佳版本为底本,辅以多种参校本,全面纠正现行校点本中的校点错误,形成一套新的校点横排繁体版本。在保证文本精良可靠的
《金史》,元脱脱撰,记载金朝自金太祖出生(1068)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共166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包括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今注本二十四史?金史》选取存世最佳版本为底本,辅以多种参校本,全面纠正现行校点本中的校点错误,形成一套新的校点横排繁体版本。在保证文本精良可靠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