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9辑)》的文章,正是主要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许苏民教授的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全景式地再现了四百多年来中国哲学西渐与西方哲学东渐的整个历程,深入总结分析了其演变规律、启示意义和理论教训,从史的角度对何谓比较哲学的问题给出了全面深刻的回答。为此,本辑汇编了一组关于此书的专题书评文章。结合
《回到语境的理性》大致由三大部分组成。**部分为**章至第四章,由理性产生的源头出发,考察理性从“生发于语境”,到“脱域、去语境化”,再到“再语境化”的发展历程,在考察中理解理性回归语境的内涵。第二部分为第五章,在前面理论梳理与理性语境性发展趋向之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语境”和“系统联系”的“理性生态”理论,分析其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要有以下特点:第1,力求反映时代精神。在教材中我们注意吸纳一些有关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材料及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十八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相关理论。第2,力求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教材在编写时增加了较多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有的是历史上著名哲学家
广东中职德育文库包括特色品牌、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育人等系列丛书,本书共分四个单元: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及人生观。前面三个单元各有三课,第四单元有四课。第一单元主要讲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产生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是运动的几个问题;第二单元主要讲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即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以及辩证法的三个规律;第
本书以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为总体线索,以“激发思想活力,启迪哲理智慧、滋养浩然之气”为主要目的,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
无论在传统解释学还是经历了存在论转变的哲学解释学思想中,语言、文本、理解和解释都是基础性的概念范畴,它们之间的理论关联建构起解释学思想的大厦。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对于语言、理解与解释的生存论分析,使解释学与生存论之间的内在勾连得以彰显。 在解释学思想的生存论阐明中,语言不再是为人所操纵的交流工具,而是存
本书收入康德认识论全部相关著述,含《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逻辑学》等著作和《形而上学认识各首要原则的新说明》、《论认识能力》等文章、论著摘编,书中所收入的著作、文章均由译者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辩证的乌托邦理想--大卫·哈维空间理论的文本解读》依据大卫·哈维的文本*作,从逻辑和结构上对他的“辩证的乌托邦理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解读和剖析,阐释了其中所包含的空间政治学之要义。简言之,哈维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依据地理-空间视域,借助于政治经济学批判,从《共产党宣言》出发,在“全球化”和“身体”这两个空间
《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文集(上)》是于2015年9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参会论文的荟萃。全书分领导讲话及致辞、主题发言、当今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危害性、阶级和阶级斗争再认识:历史与现实、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Kracauer,1889-1966)是德国重要的文化哲学家、文化社会学家。《克拉考尔的文化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以魏玛写作为中心》是目前国内对其文化现代性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首部专著,全书立足于他对魏玛现代性危机的诊断,详细阐发其对弥赛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双重批判,以及他以“表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