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是写兴庆宫公园从前的幽美、清雅、含蓄的置景风格及其变迁,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通过对兴庆宫公园从前的追忆,希望人们不要遗忘她莽莽苍苍、堆绿叠翠、花树夹道的幽美和集幽远、幽雅、幽静于一园的容貌,以及清幽、婉丽、娴静的气韵,为惜爱、敬爱、深爱兴庆宫公园的人留下一份纪念。在此基础上,更希望“生态型历史文化名园”的定位
全书深入挖掘了河西走廊独特的历史和地域特征,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对凉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展示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在书中,作者重点突出河西走廊元素,通过对边地小城的风貌以及生活日常的细腻描绘,不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更让读者感受到了西部特色的强烈冲击。
这本散文集如同一幅细腻而宏大的画卷,徐徐展开,将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历史底蕴与现代人文气息巧妙地融为一体。作者以西安为中心,笔触遍及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深入探索了这片古老土地上的街头巷尾、民俗生活、历史胜迹和山水自然。书中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意,气韵生动,既展现了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赋予了现代人文精神新的内涵。
本书作者对四季与自然、往事与回忆、内心的触动、景观与文化等内容进行了一次集中的整理和盘点,呈现出了一名写作者在生活与情感当中,对美好、舒适、平静等状态的敏锐觉察。通过对碎片生活的细腻勾勒与描写,将一幅细腻丰富的心灵地图捧到读者面前,引领读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本书全文以河流为主题,以澜沧江的一些支流作为考察和写作对象,是以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为对象的长篇系列散文。通过作者沿着那些支流的实地行走和观察,描写了澜沧江支流和支流边那些村落的当下状态。从澜沧江支流囊括的自然之物和生命状态,引出对自然、生命、人类精神命运的思考。同时,作者除了描写河流和村落本身外,还努力呈现了支流边的民
本书中数十篇文章,既有作者在自家厨房中的烹饪心得,又有在城市各个角落走访时的随笔记录。其中被选取作为书名的文章《味道的出与入》最能体现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和审美素养。知音莫如知味,作者在口舌之间的味水之中融入清幽淡雅的书卷气,书写出独特的人情味与慈悲心。本书上编为“书与菜”,将菜的滋味与书的意境结合,探索着日常之中的深意
本书对地域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文字简练而富有力量,能够深入人心。在这本散文集中,作者不愿做一名缺席者,时刻保持专注的倾听和觉知状态——感受他者。阅读他者走过的地方,重走他者跋涉过的山水,成为一名追随他者的在场者。作者还到不同的地方,以临时居民的身份住下来,感受当地人的生活。用他者的故事,完善自己的人生。而南太平洋诸岛、
本书主要分为《钒都花韵》《丝语花城》《乡村花意》三辑。《丝语花城》一辑集中书写了诗人在攀枝花这座全国唯一一座以花朵命名的城市中的生活感受,作者用文字写出了一个人的生活感受,尤其是一个诗人的生活感受不可能仅仅是美好,更复杂的情感,对生命、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也在周越笔下表现出我们共同的痛感。以独特的地域风物入诗,周越既把攀
全书以”史论—本体—创作”三重维度展开论述:上编通过历史性考察,确立元曲在中华韵文谱系中的坐标,揭示其承续词体、突破格律的革新意义;中编聚焦散曲本体特征,从音律结构、语言范式到审美意象进行微观剖析,建构曲体艺术的理论框架;下编转入创作方法论,系统梳理曲谱、曲牌、曲韵的流变规律,提供兼顾传统规范与当代创新的创作路径。末章
本书内容分四辑。第一辑“自动扶梯”,在事与物之间,在日趋浮躁的现代社会,探寻人的存在及处境,挖掘人性的闪光点和寄托所在。第二辑“离别之诗”,抒写人活于世的悲欢离合。第三辑“旅行者”,书写人与自然都在各自的轨道上长途跋涉的感悟。第四辑“铁桥”,桥是架在两岸之间的一种通道,通过桥的联系,连接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