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诗歌、散文汇编集,分上、下两册。该书系四川省作家协会指导、四川省散文学会组织,眉山市文联和仁寿县委宣传部支持的“文化兴村”项目——“作家小树林”和“作家书屋”项目成果。上册《诗意哨楼》,结集了全国一百余位诗人书写仁寿县方家镇哨楼村的单篇诗歌和组诗。作家们在仁寿县方家镇哨楼村采风、植树、参观哨楼村村史馆,感受哨楼村
本书是从作者所创作的1600余篇原创作品中精选优秀代表作品汇编而成的作品集。其中包含诗歌、散文、童话、寓言等文体。这些作品的内容,有对家庭生活的描写、对美食的向往,有对游历感受的抒发、对祖国山河壮美的赞誉,还有和朋友间来往发生的趣事。文章篇幅虽不长,但无处不体现着作者的睿智、观察事物角度的独特和思考问题的深入与细致。
本书以陕甘宁边区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研究陕甘宁文艺学习民间的起因及文化语境;接着研究学习民间的具体过程及内容;最后,总结其美学特征及文化性质。具体包括陕甘宁边区学习民间文艺思潮的兴起,陕甘宁文艺对民间文学的创新改造,陕甘宁边区新说书运动,陕甘宁边区新歌谣运动,陕甘宁边区新戏剧运动,陕甘宁民间文学的现代转型及美学特征。
本书收录了他2008年至今创作的八十余首现代诗歌,以及十多篇散文作品。这部诗文集的内容聚焦平凡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的命题和普遍的生命体验,如爱情、理想、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变化等。作者从这些话题入手,将自己的思考和审美体验,通过极为凝练的诗歌语言表达出来,读来往往使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本书是一部关于历史名人杨升庵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由甲编(他们说)、乙编(杨慎曰)、附编(作平记)三部分构成,围绕着“廷杖”这一明朝刑法,铺陈出明朝的制度、风物与朝野上下氛围,多重视角叙写了杨升庵颠沛起落的一生,彰显出杨升庵士人的风骨与才学。
本书是一本有关巴蜀文化的图书。它是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评书和散打评书的传统小段改编整理而成。书中保留了评书剧本的模式:定场诗+正文。本书共计收录整理100则四川民间故事,既涉及民间传说,也涉及民俗、家风等题材,比如四川名字的由来、第一张纸币——交子、麻婆豆腐的来历、川剧变脸的来历、火锅的起源等。整本书语言朴实自
该稿件叙述的是发生在藏北比如、西藏林芝和四川泸州市古蔺县之间藏汉民族大团结的故事。故事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写起,一直书写到今天,正好60年——甲子。主人公次仁巴吉(1942年生,汉名:李芝玉)是在上个世纪国家的西藏民族政策实施下受益的藏族青年典型代表,她是第一批接受内地教育(西藏公学)的藏族学生。因在工作中爱上了一位四川
本书收录了的14篇作品:包括《曼丽》《一个著作家》《海滨故人》《旧稿》《幽弦》《胜利以后》《蓝田的忏悔录》《何处是归程》等。
本书在选题申报阶段,已按属地管理部门要求送主办单位四川大学,由校党委宣传部组织专家进行了审读,经审读,没有发现不妥问题,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批复通过。在后来书稿的编校过程中,出版社还将书稿送作者目前所属单位成都市青羊区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审核,由该单位同时交由原成都军区战旗报社有关专家审读。经作者管理单位和专家审读,
本书主要研究阿来文学创作、文学思想及一些相关作家作品。本书收录论文近30篇,从《阿来讲杜甫成都诗》出发,讨论阿来对唐诗传统的理解和承继,接着转入阿来的散文集《去有风的旷野》,以具体文学文本呈现阿来散文创作的特点。此外,分析了当代诗人梁平诗歌的叙述艺术、剧作家魏明伦的戏剧创作、鄂温克作家乌热尔图的文学创作与传播、许怀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