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中国特色哲学学科的构建,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全国哲学界十二个一级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协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哲学话语体系
本书以“关联”的思路解释西方哲学中的存在、自我、意义、真(实、信)、无、意识、经验、时空等重要概念,且从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中获取支持,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哲学框架的新理论。
全书从哲学史与哲学理论相结合的视角,结合社会生活实践与高校教学实践,对哲学的基本内容作一概括的陈述与讨论,以揭示哲学的普遍价值与民族特色。全书主要由哲学界说、哲学特质、哲学形态、哲学与文化、哲学价值等五章构成,融哲学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于一体,突出哲学的学理性与思辩性特质,是从哲学史与哲学理论相结合的视角,结合社会生活
本书为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辅导教材。全书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如何将辩证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运用辩证方法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和鉴别大是大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教义,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方法,从而让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是不定期论丛,学术性和思想性并重,倡导从哲学、社会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批评等专业的角度展开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旨在加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本书分为卢卡奇专题Ausbeutung:被剥削
本书围绕立命这样一个人生最根本、最终极的问题来进行研究,试图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向提供一些有益探索。本书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系统性,涉及很多国际、国内的学术前沿话题和最新研究成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的研究视野十分开阔,研究领域和方法可说是博古通今、融贯中西。本书是作者对人之为人安身立命之思考的体系化呈现。对哲学、历史、
人的生存和发展深深扎根于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人也始终在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内在联系。那么,世界究竟是什么?世界本原又是什么?本书旨在回归事物本质,为此番困惑提供理论参考。本书从底层逻辑出发,提出五世界理论,包括信息世界、时间世界、空间世界、物理世界、幻影世界,以此阐释世界,揭示世界本原。本书认为每个世界都有着各自的运
每个人对自我的概念都很熟悉,却难以明确地定义和理解它。自我领域的先驱研究者罗伊·F。鲍迈斯特博士在本书中综合了大量的知识,提供了人类自我的全景——它是如何发展和运作的,它为什么存在,以及它在人生旅途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儿童如何发展出稳定的自我?什么是自尊?如何构建自我知识?我们如何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如何
本书基于一种独特的哲学视角向读者引介伦理学,这种视角融合了规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诸如“什么东西有价值”和“我们的道德责任是什么”)与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诸如“什么是价值”和“道德责任由什么构成”)。这部著作兼顾当代讨论与经典文本,精辟阐发了霍布斯、密尔、康德、亚里士多德和尼采等思想巨擘是如何开展道德哲学研究的,尤其关注
本书为科学哲学专著,重点从以下三个层面对科学认识论进行了系统重构和阐述:(1)有关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与认识、物质与意识、具体与抽象、异与同、实与名、客观与主观、时间与空间、语言与逻辑等及其相互关系;(2)有关科学认识反映存在的形式和内容,也是事物的形成和变化发展的基本认识问题,如事物的特性,概念、分类、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