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讲述人与狼的故事的小说。小说书写了城市少年“我”和千里之外的山村少年,因一只身心受到严重创伤的狼而走到了一起,在狼性与人性的较量、感化和征服中,历经生离死别的情感纠葛。这只伴随着山村少年成长、被视作朋友的狼,在山民和“我”心里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当洪水袭来时,这只狼舍身为学生搭起了一道生命桥梁。为了纪念它,
《后学衡》取曾在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的吴宓先生创办的《学衡》之意,论究学术,涉及文学、文化、语言、电影等研究。主要研究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史中文学制度的社会思潮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作家个人生活、历史事实、文学传统与文学创作、文学创新质检的关系研究,文学的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文
我国的神话内容虽单薄,多以零碎、片段的形式保存,但它却为后世文学“铺陈”叙事的一个参照。在对神话的叙述里,有深重的忧患意识,有对生命和生存现状的思考,有艰苦卓绝的为民奋斗的事迹,也有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这些是后世文学珍贵的艺术宝库。本书研究的内容是中国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从神话对文学的主题、形象、意象、形式、
本书稿系一部散文随笔作品集,由作者近几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精选而成。书稿中收录的作品以宿松地区的优秀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包括非遗文化、乡贤文化、地方戏曲、乡风民俗等,如《烟波江上桑落洲》《黄梅戏自采茶来》为文化随笔,体现宿松地区的吴楚文化、戏曲文化传承;《花香一隅》《闻香小语》《枇杷家事》等小品文则体现出宿松地区的乡风民
本书以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为切口,通过对当代安徽林业人在“扩绿、兴绿、护绿”上的艰辛探索、取得成就的记录,彰显林长制改革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林长制发源于基层,其生命力在于实践。本书汇聚了广大一线林业从业者的积极实践探索的故事,全面展现了林长制改革是安徽林业人传统奋斗精神的再造,是安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完
本书稿系一部诗词作品集,收录作者创作的诗词作品二百余首,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排律、古风、词等,内容包括写景、咏物、怀古、感时、感事、酬赠、抒怀等,其中思乡怀念亲人的作品有《思乡》《忆老屋》《端午忆祖父母》等,感人至深;写景咏物的作品有《问石》《山鸟》《忆江南》等。书稿中的作品以旧体诗词抒写现代生活、讴歌时代精神,
戏痴叶知秋在戏校一直是佼佼者,毕业后却未能进入省剧团。迷茫之际,她认识了程派青家名家洛会芳。就此,叶知秋亲历洛会芳的所有演出,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人生有了新的目标。后来,叶知秋进了省剧团,却因为根基不深,被谣言抹黑、同事冷落。她依旧研究专业,虚心向前辈们请教,精进演技。她去看省剧团名角的每场排练和现场,越来越感受到戏曲文
本书是作者近三年来通读古诗后,撰写的一部诗学随笔。作者以史为经,以诗为纬,纵横捭阖,围绕着体制、漫游、社交、友谊、传播、登高、悲秋、风骨、雅趣、苦吟、音区、色彩、口语、还乡、死亡、传家等16个主题,旁征博引,集中描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情感面貌。写古却不拘泥于古,而是以古论今,试图在传统书写中植入当代诗学的来龙去脉,寻找汉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又名脂残本、脂铨本,因第一回正文中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十五字,指明所据底本年代为清乾隆甲戌年,故名甲戌本,现仅存十六回,一般认为是现存的抄本《红楼梦》中年代最早的。1927年胡适在上海购得,后寄存在美国。1961年在台湾影印出版,之后海内外翻印不断。直至今天,内地所有的影
这是一本烈士人物传记,主要讲述了烈士余国祯在被捕入狱后的经历故事。作者通过第一人称视角,从烈士余国祯的角度出发,为读者还原了一名献身共产主义建设事业的烈士的短暂一生。作者为我们展现了烈士余国祯“宁愿砍头也不变节”的高尚气节和更多共产党人不为富贵所惑、不为武力屈服的坚定革命意志。读者通过阅读这部作品,可以更清晰地认知到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