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媒介信息生成传播与高校意识形态的耦合;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现状调查;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网络党建与高校意识形态引领机制强化;网络德育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创新等。
虚拟生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自身生存状况及发展形态的反思,同时也使以现实性生存为基础和主要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哲学的生存基础、研究主题、思维模式以及话语方式。本书从对技术的历史性变革分析入手,揭示由于技术的革新而导致的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引发的虚拟生存和现实生存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
本书为“岳麓书院讲演录”第二辑,根据岳麓书院学术讲座现场录音整理选编,且经原作者审定,包含两大主题,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及方法论问题,包括:墨家的逻辑与思维智慧、张载的理论建构及其道家观念、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化以及中国哲学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讨论;二为近代思想文化和史实的研究与讨论,包括:“大一统”观与近代中国思想之演变,
本书从对比研究的视角采取纲领性的叙事模式切入了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从思想史出发深度解读了二者的经典文本,提炼出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的多维度的思想逻辑,分析了二者对主体性形而上学批判的不同模式,探讨了二者对现代性境况的不同诊断以及各自批判的焦点,指明了二者在对现代性的适当安置和超越问题上的不同方案,
本书介绍了有关批判实在论这一科学哲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其对于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助推作用。通过全面梳理中英文文献,本书不但为中国学者更加有效地使用批判实在论提供了重要参考,亦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行了更为完整的说明。
本集刊原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新夏教授主编,从2023年第1辑开始转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改为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主编。主编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众多知名学者,如丰子义、杨学功、汪信砚、吴晓鹏、孙伟平、鉴传今等,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每年度所发表成
《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以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为基础,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新的阐释,明确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所关注、所要解答的基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以实践为出发点解答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使历史唯物主义展现出一个新的世界图景。因此,
《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以近代思辨的历史哲学、现代批判(分析)的历史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哲学为理论背景,重新审视和阐释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明确提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历史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应以马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 也是他自称在法国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齐奥朗风格。 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 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 本书分为十个章节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 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
虚无主义从何而来?我们如何摆脱虚无主义? 尼采宣称是上帝之死和人的衰弱导致虚无主义就站在门口。因此,只有加强人的意志,把人改造成超人才能摆脱虚无主义。吉莱斯皮则认为,尼采误解了虚无主义,并误导了后来关于虚无主义的几乎所有思想。所以,本书沿着尼采之前的虚无主义发展路径,追根探源,直至揭示出一个与尼采所想完全不同的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