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太空探索”丛书中的一种。《插图本机器人太空飞船简史》详尽介绍了机器人太空飞船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相对简单的行星探测器开始,以翔实的数据、众多的实例、精选的插图详细介绍了航天史上的过去、当代和未来的机器人太空飞船,以及它们在太空探索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书也描述了一些重要的航天历史事件、科学原则以及技术突破。书
本书的作者在航天器自主导航领域潜心耕耘20余年,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新概念导航体制、测量敏感器产品、地面验证系统和空间飞行试验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本书面向当前自主导航技术发展需求,充分吸纳作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和
本书介绍了中国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和探月工程等知识,共设置40多个主题页,200多个知识点300多幅图片,展示了中国航天发展的新成就,将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断探索融入到知识内容中,知识的展现层层递进。书中介绍探空火箭、“东方红一号”卫星等中国航天的艰难启程及发展历程,反映“嫦娥五号”取样返回、中国空间站等中
本书介绍了天文望远镜、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等知识,共设置40多个主题页,200多个知识点300多幅图片,为读者呈现一幅人类航天史的历史画卷,将人类对太空的观测、发现和认识融入到知识内容中,知识的展现层层递进。书中融入中国古代观天成就、中国天文望远镜、中国天文台等知识,还介绍了中国的导航卫星、小行星探测等中国航天
《繁星作伴好还乡:空间站全景立体书》由中国航天科学家团队原创打造的一套关于空间站的科普立体书,中国航天基金会和中科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联合推荐。书中用惟妙惟肖的立体效果和多学科融合的科普理念,全景展示了火箭升空、宇航员训练,舱外工作,空间站结构,宇航员生活和工作,空间站的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一本空间站的立体大百
《卫星在轨加注技术》聚焦卫星在轨加注技术,按任务流程将其总结为“安全接近—可靠对接—稳定传输—精确测量”等过程,并以此为主线,分别提炼出近距离接近与避撞、空间软对接、流体传输与管理、剩余量与流量高精度测量、任务规划等工程问题和相应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密封面分形理论、微重力流体特性、多物理场耦合等科学问题,系统阐述作者团队
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结构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分析方法与试验技术,主要包括:发动机结构动力学建模、模型修正及优化设计技术,涡轮泵转子动力学研究方法,泵流体激振分析方法,多源振动载荷传递与识别研究方法,振动试验与虚拟振动试验技术,试车速变数据测试分析技术。结合作者多年的研发实践,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结构动力学在液体火
文件单行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是继苏联、美国与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
文件单行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俗称太空农场)是未来开展月球和火星**驻留与开发所必需的生命保障系统,其主要通过粮食、蔬菜等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并辅以空间站相关技术,快速、高效、持续地为航天员提供食物、氧气和水等生存必需品,是未来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瓶颈技术。本书重点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概念、作用意义、发展历史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