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一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策划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的撰写出版工作,已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工作要点并予以立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崇高使命,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神圣职责。撰写《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就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破
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书稿收集了孙教授从事哲学研究四十多年来最有代表性的论文,作为其代表作。孙教授在四十余年的“哲学追求”中,主要是探讨了“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学术研究”和“哲学教育”问题,近年来还较为系统地探索了“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问题。书稿按照这些研究主题分为五个部分。书稿不仅是
本书以整体性思维架构从理论逻辑和历史文化逻辑导入,从理论渊源而言,马克思主义共同体价值理论作为指导,彰显“理论之魂”;从历史文化逻辑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价值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体现其“文化价值之根”,显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特质。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价值的主要载体及体现维度
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本书分为六章,涵盖了提升理解力的必经之路以及如何在书写、谈话和转达中实现结果。第一章解释了理解力的概念,探讨了提升理解力的方法。第二章讲述了如何扩充个人的”理解之匣”,突破自我认知的障碍,并介绍了图式理论和阅读理解中的推测能力。第三章深入探讨了构成理解力的要素,包括理解的四种途径和达成理解所需的三个步骤。第四章至第五章
《价值与文化人类社会的双重密码》是一部探讨价值哲学与文化理论的学术著作。全书分为价值与伦理文化与传统学术随笔三篇,就价值哲学和文化哲学中的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作者新颖而深刻的见解。首篇主题包括价值和价值观、人的价值,以及伦理与价值实践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科技伦理、环境伦理、法的价值、国际正义等。这些内容,学理上对关
《哲学与时代》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2019年创刊,由袁祖社教授担任主编,设置的主要栏目涉及关学研究、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哲学传统研究、专题讨论、随笔与访谈、动态与书评等
本书的主题是人类未来,分为三章,第一章讨论学的问题,区分模仿之学与数之学,进而探讨未来之学的可能形态;第二章讨论尼采的末人与超人概念,由此引发关于未来人的想象;第三章着眼于人性之变,即自然人性向技术人性的切换,探讨对未来生命的规划以及生活世界经验的重建问题。所有这些努力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未来人和未来世界。
本书共三章,第一章讲物的经验,第二章讲时间经验,第三章讲生活世界经验之重建。在这个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世界变了,生活世界的经验也变了。然而,世界变了,你还没变,这就有大风险了。这个新世界碎片而多元,传统的确信方式哲学的存在确信与宗教的救恩确信已经失效,而你还在旧世界里,依然坚守旧的确信方式,依然希望用旧世界的传
哲学是一门爱智慧、尚思辨、运用抽象的逻辑概念追问宇宙、社会和人生奥秘的学科。然道不可坐论,理不可空谈。实践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尚思辨的哲学若离开实践便容易沦为一种空洞的理论。因此,哲学不单纯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生命存在的当下参与,必须由理念世界、理论世界回到活生生的生活世界。本书由“‘游’与‘游戏说’”“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