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文学大系·小说编》共七卷,本书是小说编的第二卷,主要收录阳翰笙的中篇小说《两个女性》《暗夜》、萧蔓若的中篇小说《解冻》等。小说编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自新文学发生以来到1949年期间的四川籍小说家,收录到43余位小说家的作品,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甚至产生过广泛的影响。现在通行的文学史上,通常
《四川新文学大系·小说编(共七卷)》小说编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自新文学发生以来到1949年期间的四川籍小说家,收录到43余位小说家的作品,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甚至产生过广泛的影响。现在通行的文学史上,通常被书写的小说家就包括郭沫若、巴金、李劼人、艾芜、沙汀、陈铨、李寿民、阳翰笙、陈翔鹤、陈炜谟、林
《四川新文学大系·散文编》共五卷,收录的是1915—1949年间的四川籍本土作家及流寓四川的作家创作的现代散文。这些作家不仅从一开始就投身并引领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潮流,自觉地参与了推动传统中国的现代性转型,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现代性进程。此次对四川新文学散文作品的首次总结、汇聚,不仅可以填补目前社会上四川新文学散
1917—1949年间的现代四川诗人,不仅一开始就投身并引领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潮流,自觉地参与了推动传统中国的现代性转型,创造未来理想“新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而且自觉地投身并引领了新诗自身的历史潮流,积极参与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与形成的现代性进程,在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发展和确立等历史环节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奠基性作
《四川新文学大系·散文编》共五卷,分为本土作家和流寓作家,收录了1915—1949年间四川籍本土作家创作的现代散文。本卷是第一卷,主要收录了本土作家张澜、刘师亮、李宗吾、任鸿隽、黄绶、叶伯和、穆济波、马宗融、戴季陶、李劼人、王光祈等人的作品。这些四川本土作家,不仅从一开始就投身并引领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潮流,自觉地参与了
《四川新文学大系·散文编》共五卷,分为本土作家和流寓作家,收录了1915—1949年间四川籍本土作家创作的现代散文。本卷是第四卷,主要收录了叶圣陶、张恨水、丰子恺等曾流寓四川的作家之作品。这些作家,不仅从一开始就投身并引领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潮流,自觉地参与了推动传统中国的现代性转型,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现代性进程
《四川新文学大系·散文编》共五卷,分为本土作家和流寓作家,收录了1915—1949年间四川籍本土作家创作的现代散文。本卷是第二卷,主要收录了本土作家卢作孚、李思纯、车耀先、周太玄、还珠楼主、吴芳吉、李尧枚、李尧林、陈炜谟、陈翔鹤、敬隐渔等人的作品。此次四川新文学散文作品首次总结、汇聚,不仅可以填补目前社会上四川新文学散
《四川新文学大系·散文编》共五卷,分为本土作家和流寓作家,收录了1915—1949年间四川籍本土作家创作的现代散文。本卷是第三卷,主要收录了蒋兆和、艾芜、罗念生、巴金、何其芳、沙汀、任白戈、朱大枬、周文、范长江、唐君毅、覃子豪、方敬、车辐、乐恕人、黄荣灿、田家英等四川籍或流域四川的作家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
《四川新文学大系·散文编》共五卷,分为本土作家和流寓作家,收录了1915—1949年间四川籍本土作家创作的现代散文。本卷是第五卷,主要收录了徐訏、王冰洋、黄裳、朱介凡、杨静远、吴济生、刘济群等流寓作家的作品,其中徐訏的《从上海归来》记录作者由沪入川的艰辛历程;王冰洋的《成都琴书文词研究》是一篇严谨的研究四川地方曲艺的文
《四川新文学大系·诗歌编》收录了在此期间的四川籍诗人,以及非四川籍诗人寓居四川期间创作的现代新诗。这个时期产生的作家和文学作品,在本土乃至全国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它是中国新文学体系中的一支,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兼具超越地域和时空的辐射作用。其影响作用不仅在四川本土,甚至远播海内外,不仅表现在当时,也随时光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