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为视角,试图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首先,如何理解“审美乌托邦”这一学界对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的最普遍评价。它不仅关涉到对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之基本性质的界定问题;从更深的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我们对早已熟视无睹的关于艺术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有所警觉并进行自我反省,从而为艺术文化问题的研究拓
《形而上学论》是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柯林武德的代表作。本书首先明确提出“形而上学是研究绝对预设的历史科学”这一著名论断,并基于“问答逻辑”予以详细论证和阐述,倡导形而上学的逻辑-认识论转向。本书也批判了以心理学和实证主义为代表的“反形而上学”对科学进步的危害及在思想上造成的蒙昧主义。此外,本书就亚里士多德的形
本书收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章三十多篇,文章作者来自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具有不同的国际视角。面对当今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这些文章从各自视角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用和必要,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面貌,同时反映了当今全球生态的紧迫感,批评了西方日益加剧
总以追求完美为借口,无论大事小事,一切工作都崇尚严谨,不允许出现任何失误,想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所有工作,结果总在拖延、犹豫、推迟……不仅工作还毫无成果,还把自己折腾得疲惫不堪。要知道,工作的目标是成果,而不是完美。实际上,完美根本不存在。日本习惯专家古川武士根据多年来从事企业经营、商务人士咨询顾问的经验,对比了33个完
本书立足于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特征,着力探索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域不仅指向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而且也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一方面,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来?
本书是利奥塔历时九年(1974—1983)完成的他自认为极具复杂性和哲学性的文本。在这个时期,利奥塔同时写作了《后现代状况》和《正义游戏》,本书延续和发展了这两个早一点的文本中对语言游戏的讨论,产生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短语哲学,并且比它们更为深入地思考了当代知识、伦理、艺术和政治的问题。 本书涉猎广泛,
从全球问题的现实出发,考察从阶级中心论、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等旧的政治思维方式向合作、对话、协商、共赢的政治思维方式的变迁逻辑,在此基础上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背景、理论内涵与实施方略。首先从资本逻辑的视角考察全球化与世界历史的形成,以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背景,然后考察全球化的积极与消极意义:就前者来说
本书内容是塞拉斯1977年度的卡卢斯讲座纯粹过程形而上学奠基,以及罗德里克·弗斯、丹尼尔·丹尼特、罗伯特·J.弗格林对这期讲座作出的答复或评论。原文载于期刊《一元论者》第64卷第1期(1981年1月)。这期讲座共三讲。讲题为阿基米德的杠杆,它从弗斯的观点出发批判了所予神话
历史决定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容,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则蕴含了极为丰富而具体的历史决定论思想。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语境,结合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具体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阐释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以及由此决定的五种社会形态演进规律及其方法论意蕴;阐释了内在于商
本书把唯物主义历史观置放到西方近代历史哲学、现代历史哲学与后现代历史哲学这样一个广阔的理论背景中,重新审视、重新阐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性质、内容和功能,明确提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是说明人类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初,重在探讨历史本身的运动规律这一历史本体论的问题,而对如何认识历史